当前位置: 中国搜索>报刊首页>正文
暑期支教:帮忙儿还是打扰?
2014-08-12 12:09 | 来源:科技日报 |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放大 缩小
 

■教育改革

文·实习生 郭智雯

“支教”,似乎是所有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会经历至少一次的实践活动。每年暑假都有大批的学生走进乡村或者是偏远山区进行开展最少一周,最长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今年22岁的小轩是湖北蒲公英支教队的队长。2012年到2013年的夏天,她曾连续参加了两次暑期支教活动。第一次是在湖北大悟。“自己被孩子们救赎,他们真诚、懂得珍惜,深深打动了我。”小轩告诉笔者说,“我对于支教活动,对于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于是第二年,我把活动带回了家乡河北,地点是阜平县龙泉关镇西刘庄小学。”

支教,教什么?

刚刚结束暑期支教的李小睿同学告诉记者,在为期一周的支教实践中,他们分为调研队、后勤队和支教队三个小分队分别进行实践活动。她说,支教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课堂讲课,而是收集并整理有用的学习方法,制作成册,分发给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两次班会,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自身的学习经验。“当我告诉他们大学里有社团,有表演,有球赛等等一系列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所有孩子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憧憬,是向往。我们在班会结束的时候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喊出‘加油’,有的同学暗自握拳,有的还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来,所有人都拼尽全力给自己打气,我真的很感动。”当被问到参加此次支教活动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她告诉记者“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体验’吧。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认识了一批有责任心的小伙伴。”

与这种单纯的体验不同,小轩2013年组织的支教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面,他们与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西刘庄小学的学生同吃同住。“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自己烧水做饭,然后赶到教室带着孩子们早自习读书。”小轩告诉记者,在刘庄小学他们除了每天要去教室给孩子们上课之外,在课下还要去学生家中家访,有的时候甚至要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

由于当地没有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等课程,所以蒲公英支教团队在这些科目上分配了更多的人员。数学做查缺补漏和年级衔接,语文补充讲解作文和阅读。

支教意义成为争论焦点

对于支教的意义历来是争论的焦点。支教活动一般开展地区为教学资源较为贫乏的乡村或偏远山区,在那里大学生带去知识以及对当地学生的关心,无疑有助于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是对孩子们的帮助;然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大学生带去了新鲜的世界,创新的教学方法,然后又将其带走。这些无疑会对孩子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当地老师如何顺利过渡到支教后的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无怪乎不少学校拒绝暑期支教活动。

李小睿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支教队就“如何让短期支教不再成为一种打扰?”在其实践活动所在地蕲春市开展了调研活动。他们针对支教者、当地学生、当地教师及家长四类人群设计了四份不同问卷,以求从不同角度最全面分析的信息。

在全村开村委会的时间,村长将大伙召集到一起,给村民发放了问卷。由于部分村民文化水平有限,村长一个一个的将问题读给大家。全村的人都认真又慎重的在问卷上勾出自己的选择,有的村民甚至在问卷后附上自己详细地看法以及建议。从结果来看,当地的家长较为支持支教活动,认为支教没有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帮助。当地教师也持有相同意见,建议将支教时间延长到一个月以上。

李小睿一行人又利用临走前最后一次班会时间向学生们发放了问卷。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支教对他们的学习略有促进作用,并且认同支教者的素质以及教学内容。但是他们认为支教活动的作用很有限,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认为其影响可以持续半年及以上,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只有一个月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能否很快融入到您的学习生活中?”这一问题,“是”与“否”的选项各占百分之五十。

由于支教的时间较短,不少支教队员发现学生在支教前与支教后课堂表现上变化不大。因此近半数的参与者觉得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支教时间应该从一周延长到一个月才算合理。有意思的是在参加支教的队员中,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抱着“丰富人生经历,当做一次旅行”的目的而来。

曾在去年参加过一个月支教的张同学在谈到对于暑期支教看法的时候告诉作者“短期支教其实作用很小,因此与其说给孩子带去什么,不如说在陪伴他们的时候成长的是支教者本身。就像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江西没洗澡的地方,大家每天一人一桶水,趁天黑了在学校操场洗露天澡这件事。对我们而言,更多的可能还是由于经济条件差异给支教者本身带来的冲击吧。”

只局限在暑期的支教效果有限

“一个班30个孩子,暑假一下子来个三个学校的志愿者。孩子们被逼在放假期间还要来上课。”张同学告诉作者,“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了。”本该是对当地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补充,到头来却成了孩子们的负担,也难怪社会上对支教存在负面的评价。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炜老师表示,暑期支教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支教既能让学生了解到农村具体的社会情况,同时对受支教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帮助,因此对支教者和受助学生具有双赢的意义。

支教热,从大方向上看是积极的,它体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的关心教育资源不足的孩子,愿意花时间去服务。而且支教服务的体系成熟起来也必须有很大的基础和试错。但要看到的是一周、两周时间的支教只能是对当地情况的考察,这也是为什么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认为支教是“一场旅行”的原因所在。

小轩提到了支教过程中的几个典型的问题。首先是安全,“这个需要在支教前对于当地的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做预防。”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一点在李小睿的调研中也有所体现。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以及之后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就是支教者自身的素养。“我希望队员们把支教当作一件非常平凡的事,它像我做的每一个决定一样,是我想做并有责任用心做好的事。我也希望支教队员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真正与孩子们平等的相处,有爱,没有施舍。”小轩对记者表示。“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觉得孩子需要就一车的拉着来。”张同学说道。

针对这几个突出的问题,李炜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要对支教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最好能够制定出相关的计划表。这样才能在到达支教的地点之后快速的顺利的开展活动。第二参加支教活动的人员要抛开居高临下的心态。“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想法,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支教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融入到支教的学生之中,使师生双方都收获更多。”

李老师还提到了支教活动中最受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时间问题。她建议支教活动要具有延续性。“支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局限在暑期那短短的一段时间,就如同风吹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它的影响力和后续效果相对有限。“她建议能够建立起一对一的长期帮助机制,定期进行回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双赢。”

“有时候孩子们会在课间跑过来,拉拉我的衣角,趴在我耳边悄悄地跟我分享他们的秘密。到现在还有不少孩子给我写信告诉我他们的学习近况。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正确的事。”小轩告诉作者,一年前的支教现在依旧历历在目,“当我们准备离开西刘庄小学的时候,我们带着学生们站在操场上大声的喊出“少年强则国强”,对着远方,对着外面的世界,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听到。”

■ 点 评

让暑期支教不只是一种形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其意义微乎其微,但若是只会议论而不去行动,便是这一“微”也没有了。就好比播下星星之火,多数火种会熄灭,但总会有一些成为燎原之势。一味的肯定或者否定都没有实质意义,唯有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建立起一种长期的联络关系,提高参与者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暑期支教的意义大于一场旅行。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