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死灰复燃谁也不能保证”
9月3日,《山西日报》头版刊出新任省委书记王儒林的讲话,“要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根除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土壤和条件上狠下功夫。”
但是,从历史上看,要真正治理起来困难重重。“山西省官煤勾结积弊已久,几成官场风俗”,曾是山西煤矿行业兴旺时的“常识”。
刚卸任的省委原书记袁纯清,离开山西官场时,最后发声仍是谈“反腐”。其实,早在2010年7月,袁纯清任山西省委书记才两个月,就曾在会上直指山西官场时弊,称“山西实现发展转型,关键是干部要转型”。
袁纯清任职期间,也曾有过官场整风,处理过国家公职人员217人。2010年,山西在煤炭领域反腐败,曾有1135名官员受处分。
整顿山西官场,袁纯清曾出台过一些具体措施,如公布组织部长、纪委书记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以严肃换届纪律,同时,针对“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违规用人、干扰换届”等五种现象,强调过处理纪律。
但这些举措,最终在此轮肃贪风暴中,竟显得有一丝悲情。记者在吕梁采访期间,当地纪委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要治理官场积弊,恐怕还很困难。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以自己所在的副科职位为例,介绍了在吕梁可能出现的买官情形:因为经常开会,他认识县委书记,所以不需要找中间人,想买官了,要主动向县委书记提,比如“我想进步进步啦”,如果县委书记认可,就会说“我考虑一下”。按照以前的行情,随后就需要送大约30万现金了。
买官的行情并不是死的,他介绍,山西官场上流行一句话,“在晋南做官要和人斗,在吕梁就要和钱斗”,和钱斗的意思,就是只有多花钱,才能买到官,有着强烈的拍卖意味。
他介绍,现在的状况下,买官卖官的钱是没人敢收了,但过几年情况会如何,会不会死灰复燃,谁也不能保证。要改变这种状况,可能还是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而在记者问到这个“长效机制”具体指什么时,这位基层纪委官员又一时语塞,无从谈起了。
对于这位官员谈到的治理困难,一个侧面事实印证是,记者在联系几名“裸选(吕梁官场名词,指不花钱参与选拔)”而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时,没有一个官员愿意站出来谈一谈买官卖官的情形,他们的意见也很统一,“怕给自己惹麻烦”。
记者在吕梁文水县试图采访2012年因王辉违规升官一案被处理的官员,没想到在聂春玉落马后,这些人仍然不敢见记者。
其中一位官员在电话里叹口气说,“我现在老了,没有了一分钱收入来源,我也不敢见你,说不定会搞得老命都没有了。”
这些官员担心的,正是聂春玉纵横山西官场,“留下来的那张网”。
“潜规则”
在此前的吕梁官场,买官卖官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具体运作的程序,外人无从知晓。
吕梁柳林县一位官员介绍,买官卖官交易隐秘,一般都是买卖双方、或者加一个中间人直接交易,官场上的人虽然心知肚明,但很难掌握确凿证据。
但在形式上,官员的任免,当然也有一套严格的组织程序,至少一切都要看上去“合理合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