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月饼上市。回顾月饼发展史,大体如次:初为祭月供品,后因美味和形式上的圆满,演变成为传统节日食品,近些年,部分异化为一种隐晦的利益输出方式,奢侈是皮,腐败为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六条禁令”,持续加大反腐力度,坚决反对“四风”。继去年同期两周之内三发禁令之后,日前,中纪委监察部又在官网开通“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举报窗”。这种逢节必禁、提前预防的做法,体现了这一轮反腐工作的细致和扎实,也折射了中央对节礼腐败之风易反弹性的充分预估,甚得民心。
然而事实上,伴随实体月饼市场随公款节日消费禁令大幅“瘦身”,另一种中秋节礼却改头换面,以月饼券、中秋礼品卡、微信“月饼红包”等形式现身并转战互联网和微信公号。一些电商和微信公号,则“懂事”地在货品配送和发票开具上,为公款送礼者提供种种便利和掩护,实际加大了监督和查处难度。
但是,无论送礼途径如何变身、如何隐秘,既是公款开支,最终总要在报销凭证中有所体现。因此,防止“四风”反弹,根治公款送礼,还须从公款管理入手。从源头上管好公共财政,严格控制经费预算和支出,制定更为详细的预决算公开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实现公众有效监督。财务审计中,要加大对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的识别和查处力度。同时,禁止和严查公务人员收受节日礼品的行为。
多管齐下,充分挤压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的可操作空间,使月饼这一传统节日食品早日走出“人情往来”与“权钱交易”之间的灰色地带,回归其本真,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方称得上欢乐祥和、风清气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