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点19分 戴着脚镣的犯人高玉伦跟在管教身后向走廊尽头移动。从画面上看到,有三扇监舍的门处于打开状态。
4点26分 王大民和李海伟先后走出监舍,在走廊内悄悄行走。
【追缉高玉伦】
问路泄踪 立体围捕
李海伟和王大民相继落网后,高玉伦成了最后一名逃犯。高玉伦不仅因杀人被判死刑,而且根据监控视频,正是他用胳膊勒住管教的脖子致其死亡。
9月4日13时20分,青川乡兴隆村倪家屯村民刘奇忠正在延青公路旁放羊,一名男子从公路北侧的玉米地里钻出。“他问我这是哪,我告诉他,他又问哪村在哪怎么走。”刘奇忠回忆,该男子身高1.8米,臂上搭着夹袄,身穿蓝色半截袖和劳动布裤子,小腿部分全湿了,鞋上也全是泥。
刘奇忠认出他正是高玉伦。身高不足1.7米,体重不到90斤的刘奇忠保持镇定,在和高玉伦交谈完走出一定距离后,才掏出手机报警。高玉伦见状返身逃回玉米地。
14时半,新京报记者赶到现场时,一辆警用直升机正在延青公路北侧大片玉米地上空以50米高度巡查,并播放广播:“高玉伦,你已经被包围了,负隅顽抗没有好下场,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是你最好的选择。”随后,30余辆警车陆续赶到。15时,数百武警与特警沿高玉伦逃窜的玉米地拉网式排查,部分小队配备有警犬。同时,逃犯可能窝藏地段的公路被全部设卡,过往车辆被要求逐一检查。
搜索区域的玉米以高密度南北纵列种植,搜索人员行进时只能纵向移动;玉米秆约2.2米高,视野被遮挡后可视距离不超过10米。新京报记者看到,搜索小队每队约40人,以不到两米的间距一字排开。成员以橄榄球员姿势弓身,一俟队长令下,便像梳子一样插入进玉米地。新京报跟随其中一个小队行进了一段。
“XXX,你的右侧是谁?XXX,你的左侧是谁?”猫腰行进的搜索人员每5秒一次问答,以保证队形在高速前进时仍保持稳定,避免逃犯漏网。
三名逃犯的共同特征是,他们都在公路旁被群众发现。于9月3日晚落网的李海伟,正是在延寿县东侧的玉山村公路旁暴露后被抓获。
青川乡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玉米地里虽然易于躲藏,但夜晚极寒,加之9月3日下了大雨,更是难熬;缺粮也令逃犯难受,这个时节地里玉米虽取之不尽,但生吃特别硬,无法下咽,必须烤熟,而一旦生火又势必暴露行踪。
搜捕进行到昨日17时,搜捕人员收队暂时休息。截至记者发稿,高玉伦仍未抓获。
一名特警队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为时3小时的拉网排查共行进了4公里,搜索范围覆盖延青公路北侧的整片玉米地,一直抵达更北的山脉。
特警还称,拉网排查并非呈直线行进,而是会不时呈弧线拐弯,这种排查路线的战术意图就是逼迫逃犯移动,“只要他一动,我们就好抓了。相反,如果他窝在玉米地里一动不动,抓到的概率就会降低。”该特警还透露,相较白天,夜晚的抓捕难度会更大。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