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刊首页 >正文
历史上的今天:9•11事件13周年
2014-09-11 09:49 | 来源:国搜综合 |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搜索讯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纽约世贸中心、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先后遭到恐怖主义分子劫持的波音757、767飞机猛烈撞击,导致世贸双塔轰然倒塌,共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9•11事件”被美称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

9•11事件13周年

反恐专家呼吁 国际反恐合作应摒弃“双重标准”

据法制日报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8时46分40秒:美国航空公司一架满载燃料的波音767飞机,以大约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北楼,撞击位置为大楼北方94层至98层之间。

这是13年前,发生在纽约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2014年9月11日,13年后的今天,暴力恐怖事件并未消除。世界不同地方依然不断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威胁着无辜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9·11”恐怖袭击已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转折性事件,不仅在全球形成统一认识,亦坚定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加强了国际合作。

正如《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所说的: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恐怖主义都构成对和平与安全的最严重威胁,从而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强烈谴责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恐怖主义,无论其为何人所为,在何处发生,为何目的而为。

国际恐怖犯罪呈现新特点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塌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另一架坠毁。这一系列袭击导致3201人死亡,并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丹·波特是纽约斯坦藤岛的一名消防员,“9·11”当天,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架飞机撞向双子座大厦。

2011年,恐怖袭击尽管已经过去10年,丹·波特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依然难以平静:“我真的感谢每一天,珍惜每一天,但是你的脑海里一直充斥着那层乌云。”

虽然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人只是极少数人,但是由于恐怖活动所具有的特性,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

与此同时,暴力恐怖犯罪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范围扩大、实施方式转变、恐怖组织更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近年来,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遍布世界各地,欧洲大陆成为恐怖主义近期袭击的新焦点,而非洲更是恐怖主义重灾区,现如今位于亚洲的中国也屡遭恐怖主义袭击,恐怖主义发生的地区已涉及全球各洲。

“恐怖主义还借助网络创造了遍布全球的网络社会空间。国际恐怖组织正在全球范围进行有组织的‘互联网运动’,网络已成为恐怖势力的重要工具。”梅建明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贵亦持相同观点。

“还有一个新特点,在2001年之前,基地组织是威胁最大的恐怖组织,现在,又有其他一些恐怖组织出现。”高祖贵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伟认为,当前,国际恐怖活动采取的手段越来越激烈,构成的伤亡也越来越大,而且行动很诡秘,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针对的目标。

“暴力恐怖事件发生的方式、方法、手段在不断变化,恐怖组织的形态、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但是,暴力恐怖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依然是恐怖组织有预谋地针对毫无防范能力的平民进行袭击,形成大规模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李伟说。

暴恐事件危害影响深远

“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恐怖主义袭击,即攻击商业目标与平民目标的情况愈演愈烈,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的特点暴露无遗。”梅建明说。

刑法学泰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秉松曾撰文指出,恐怖主义变本加厉,带着剑与火,不仅在国内,而且跨越国界,播种仇恨,滥杀无辜,残害生灵,掠夺财富,制造毁灭,把死亡、灾难、不幸与恐惧洒向全世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它们的存在,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是严重的威胁。它们无处不在,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能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灾难与不幸。

李伟认为,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引发的,也不是偶然现象,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有着复杂的关系。

“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极端思想形成形态不同的恐怖组织。”李伟说。

暴力恐怖袭击构成的危害,除去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失外,还有间接危害。

李伟表示,间接危害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候远远大于暴力恐怖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危害。

比如,针对特定目标、特定人群的暴力恐怖袭击,不仅会造成公众大范围的心理恐慌,还会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

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和公交车“7·7”连环爆炸案以及2004年3月西班牙马德里地铁爆炸案,分别对当事国国家安全战略或政局造成了重大冲击。

“恐怖袭击未发生时,我们可能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一旦发生,将破坏整个社会安全的环境。危险不在于这些威胁源的大小,而在于他们的恐怖手段我们无法想象。”李伟说。

国际反恐合作日益密切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社会就对恐怖主义有过关注,当时的国际联盟在1937 年曾制定了《防止和惩罚恐怖主义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12个防止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和法规,对遏制恐怖主义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9·11”事件后,联合国更是加强了反恐的决心。

2001年9月12日,第5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第一号决议,成立了“安理会反恐委员会”作为监督和协助各国执行这一决议的专门机构。

由于恐怖袭击和威胁的跨国性质,国际反恐合作必然会越来越密切,而要让这种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建立和加深相互信任,在应对恐怖主义时必须同心协力。

2006年9月8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有关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的《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以协调和加强联合国各个成员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努力。

《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由一份决议和一个行动计划组成。这是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第一次就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战略达成一致意见。它意味着联合国多年来在协调和加强各国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努力迈出了实质性、决定性的一步,为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反恐合作与协调行动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联合国框架下,形成了国际反恐合作机制。”高祖贵说。

2001年,上合组织在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13年来,成员国在联合反恐、打击跨国组织犯罪、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成果显著,逐步建立健全了危机预警、联合执法和情报交流等相关机制。

中国官方多次公开明确指出,将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积极落实全球反恐战略,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反恐国际合作。

中国已同有关国家加强在反恐立法执法、反恐信息共享、截断恐怖活动资金来源、引渡和遣返恐怖嫌疑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遏制和打击恐怖主义威胁。

国际反恐需要同时着力

梅建明告诉记者,对于“恐怖主义”,全球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部门的看法、定义也不尽相同。

我国于2011年10月29日起施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规定,恐怖活动是指以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以及煽动、资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协助实施上述活动的行为。

美国联邦调查局则将“恐怖主义”定义为“出于政治或社会性目的针对人身或财产非法使用暴力以恐吓、强迫政府、民众的行为”。

法国《刑法典》规定,恐怖主义为“旨在通过恐吓或恐怖的手段,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个人或集体的行为”。

李伟表示,无论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国际社会对于构成威胁的恐怖袭击缺少有效的应对方法,恐怖势力仍在进一步蔓延。

受访专家均认为,国际反恐应摒弃“双重标准”,建立务实有效合作机制。

高祖贵认为,国际反恐需要同时着力才能取得效果,比如大国需要调整对他国的政策;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尽量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及社会问题;国家之间加强合作,比如信息、情报的交换和配合,金融合作,司法合作等。

梅建明认为,针对国内外恐怖主义形势的发展,把握有关反对恐怖主义的规律,发展与完善中国反恐法制建设,既是中国自身的需求,更是国际社会面对反恐的共同希冀。现阶段中国已到了建立反恐法制体系的紧迫时刻。

梅建明告诉记者,目前,反恐法基本草案已形成,正处于论证阶段。

综合法制日报、参考消息报道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