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 设立教师节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尊师重教。现在的教师节有点变味,是因为送礼的缘故。
过教师节,有学生给老师充话费的,有家长直接把大闸蟹送家里去的,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形式。礼金礼物有了攀比,教师的心中就会有倾斜,而效果并非像家长想象的那么好。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容易被鄙视,社会地位又怎么能提高呢?可以说,东西收得越多,离设立教师节的初衷就越远。
新学期一开学,教育部就发布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与之配套的,还有各地的具体规定和举报电话。看来,取消一些教师的灰色收入,已经成了大趋势,也是社会上下的共识。要说送礼收礼的弊端,从表象上来说,给家长造成的是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养成了部分教师的不良习惯,但从深层来说,则在动摇社会诚信的根本,危害不容小视。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养成阶段。他们接受的,本该是公平竞争的意识,是尊敬师长的传统。
如果到了教师节就争相给老师送礼,甚至互相攀比、争先恐后,就会告诉这些孩子,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些拿不上台面的事情,能够决定人的未来;光鲜高尚的外衣下,得有见不得人的龌龊才能过关;采取不光彩的手段获取利益,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些观念在一份又一份礼物、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传递中形成。不良的风气,又会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身上,子子孙孙无穷尽,危害当然是巨大的。
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该有自己的情操与体面。这不是别人硬给的,不是教师节标榜的,它来自言传身教,来自个人的修养,来自每个人坚守的底线。
换句话说,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与低,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并非是他人的态度,而是自己的作为。是否收受礼物,则是教师修养最直接的体现。所以说,教师真的要获得崇高的地位,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敬,业务上一定要努力,教师节收礼的手也得坚决收回来。
那么,教师节该怎么过,该不该给教师送礼呢?礼当然是该送的,但这礼物不是钱、财、物,而是家长学生的一颗真心。
表达自己对教师的真情实感有很多办法,一条祝福短信、一张自制贺卡,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觉得这样的做法太过俗套,学生们可组织起来打扫一下教室和校园,开一次感谢老师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向老师致敬的作文,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其实,形式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要用“心”。心意到了,老师们会感动一辈子。
家长和学生们都应该明白,对教师们最好的报答,就是认真学习,将来学有所成。即便不成为大人物,至少也要成为一个好人。这样才会让教师们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才会有自尊心和自豪感。以钱财为礼,只会让师生的关系渐渐扭曲,本该纯洁的校园受到污染,教师节最终成为负担,效果适得其反。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