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搜索>报刊首页>正文
韩寒郭敬明为青春电影打开市场
2014-07-23 10:32 | 来源:京华时报 |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放大 缩小
 

除了票房,《小时代3》再无话题。第一部《小时代》还有影评人与粉丝掀起骂战,到第三部的时候,连骂声都几乎没了。所以,只能谈谈票房。首日1.1亿,刷新国产2D电影新纪录,《小时代3》短暂地辉煌了一下,在超过3亿之后票房曲线一路暴跌,其曲线图被认为是“营销好,口碑差”的典型代表。

《小时代》的热,是小范围的热,严格说来,即便第一部《小时代》引起骂战,包括被官方报纸点名批评,都没能让这部电影真正具有公共讨论价值。它局限于原郭敬明小说读者和粉丝,哪怕票房再高企,都没法把它称作青春电影的代表。

有代表性的青春电影,一定是表现全体年轻人生活与情感的作品,它可以有制作上的粗陋,但传递的记忆,一定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引起的共鸣,一定是深切而富有寓意的,同时,它还能超越年龄界限,赢得更多年龄层观众的认同。

《小时代》能够连拍三部,且每部票房都不错,其原因主要在于郭敬明的粉丝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青春题材电影的匮乏,也是导致《小时代》局部变热的原因。

国内类似《饥饿游戏》《暮光之城》这样青春类型化明显、且是大制作的青春片少之又少,即便有些扛着青春片名义进入市场的作品(如《致青春》《同桌的你》),也偏成人化,是大龄创作者的青春回忆。这导致占观众主流的青少年群体找不到合适自己的电影观看,只能追随好莱坞大片。

《小时代》的出现为这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找到了释放口。有粉丝曾说,他们就是看郭敬明的小说长大的,郭是他们青春的一部分,不看《小时代》看什么?缺乏有力的竞争,青少年观众只能拥抱《小时代》。

韩寒的闯入,给青春电影的多样化带来了新想象。一直以郭敬明“对立者”形象出现的韩寒,这次以《后会无期》来重新验证青春电影的号召力。不管票房怎样,匮乏的青春电影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加入进来,形成竞争关系。票房不能代表什么,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可以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投入这一题材的创作,提升优秀青春片产出的几率。

提到青春电影,很容易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等等,这些电影在不同年代诠释了青春的含义,也以电影本身的质量得以留存于影库,成为值得一看再看的作品。衡量青春片优秀与否,票房高低可以当作几乎忽略不计的一条构成内容,要看它是否值得20年后仍被津津乐道。

标尺稍一抬高,所谓的青春片就变得无足轻重。电影是件好商品,青春片尤其是,因此,这个类型的作品更需要有人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有时,匮乏的不仅是作品的数量,更是精神的质量。 (韩浩月)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