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走向世界并成为举世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对全球及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法律、政治和文化等基本层面的认知和研究却远远不够,还没有相匹配的知识储备与智力资本,由此导致在全球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对投资对象国进行充分的研究,则无法在世界范围进行有效投资,一旦遭遇突发情况,则面临巨大的风险。
从历史看,各大国在崛起时都曾花巨资进行知识储备与发展智力资本。早期英国遍及海外领地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当代美国维基百科的地域研究,就是两个例证。日本人对苏俄的研究当年在世界上也可谓首屈一指,光是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的俄文出版物就达80多册,居于当时苏俄研究的前列。二战后,美国为了打赢冷战,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普遍建立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地域研究”。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关于世界各地区、各主要国家的研究中心,仅在华盛顿地区的各类智库就相当之多。
相形之下,中国在大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和智力储备显然不足。我们处理危机变故多半依靠常规智力和权变策略,欠缺中长期的设计以及重大的、具有长远战略影响的问题研究。聚集了大量研究人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也多在孜孜以求地研究“吊书袋式的学问”,罔顾现实中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或者即便有了研究意向也缺乏研究资源,因此无法开展相关研究。
中国走向世界的知识储备迫在眉睫。为长远考虑,根据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求,应建立长期而相对稳定的研究机制,开展对投资对象国的民族志调研。建议政府建立一个系统的、可持续的研究平台,以监管中国的投资状况(包括问题、需要、规模、类型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与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门及大学机构紧密合作,建立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海外民族志调研合作机制。
笔者以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所需的知识板块至少包括:第一,关于投资对象国的一般民族志资料。包括该国历史、宗教、人文、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第二,地域研究。即以一国为单位的政治、经济、外交(双边关系)、军事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这些层面已经有一些人力资本的储备,存在的问题是过度向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和美国倾斜,对中国有重大战略影响的其他众多国家的研究力量十分薄弱。第三,超出一个民族国家范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对那些民族国家联合机构和组织的研究,如联合国、欧盟、东盟、“金砖五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上合组织”、阿盟、非盟等等。第四,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有关政策领域。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种族与族群问题、移民问题等。只有系统地积累和掌握了至少上述四个板块的知识,并形成一支有能力从事高质量知识生产的研究队伍,才能帮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的金融投资机构在全球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工作组,却没有任何机构投入专门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力量,也没有专门的资金投入。在国家尚未形成明确政策的前提下,建议由国家海外投资主体单位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先行投入资本,组织专家队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相信如果在这方面坚持下去,中国就会建立起一支了解各主要国家情况的研究队伍,这将对中国走出去的知识与人力资本储备建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