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搜新闻 中国搜索 > 报刊 > 正文
贴秋膘不如润秋燥 专家推荐几款汤水滋润秋燥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白露节气一过,北京正式进入秋天,于是很多人开始贴秋膘。不过,现代人肥胖比例那么高,到了秋天,还需要人人给自己再贴上几斤肥肉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秋膘到底怎么贴要因人而异。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的人,推荐还是按照传统方法,多吃点牛羊肉、动物内脏,配以足够的主食,有益于改善健康,提高抗寒能力。

对于已经脂肪过量的人来说,范志红提醒,与其大鱼大肉导致脂肪更过量,还不如考虑夏天到底缺了些什么营养,然后按需求补足。

“一场秋雨一场寒”,明显的降温让刚从高温的夏季过渡到秋季的身体产生很多不适,很多人在秋天里患有不同程度的秋燥症。专家指出,与其考虑贴秋膘的问题,不如将养生的重点放在如何防范秋燥上。燥邪最容易伤人津液,会经常引起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

百合银耳雪梨汤

原料:百合10克、银耳10克、梨一个、枸杞、冰糖适量。

做法:1.百合提前一天用温水浸泡,煮之前用水冲一下。2.银耳用温水泡1小时,剪去根部,并撕成小朵;梨去皮切小块;枸杞子用温水冲一下。3.开中大火,汤锅内倒入清水,冷水下银耳。4.待水开后转中小火慢炖1小时30分钟,放入雪梨块和冰糖。5.再放入百合和枸杞子慢炖30—40分钟即可。

蜂蜜山药羹

原料:山药一小根、蜂蜜适量、淡盐水。

做法:1.先将去皮的山药洗净,用淡盐水稍泡几分钟。2.将泡好的山药放入搅拌机中打成山药泥。3.取干净的锅一只,加入适量的清水。待水烧开后,慢慢地把山药泥倒入锅中,边倒边搅拌。清水根据山药泥的多少而定。水和山药泥的比例为2.5:1。开锅煮5到6分钟,必须边煮边搅拌。4.煮好之后盛入碗中,待60度左右放入蜂蜜即可。

牛奶桂花龟苓膏

原料:龟苓膏1盒、全脂牛奶1袋、糖桂花半勺、蜂蜜半勺。

做法:1.全脂牛奶先放冰箱冷藏一小时。2.龟

苓膏放入大玻璃碗中,用小刀划碎。3.倒入冰箱中取出的凉牛奶。4.最后放入蜂蜜和糖桂花拌匀,盛入小碗中即可。

莲子鸡心汤

原料:鸡翅4只、鸡心10个、莲子2把、木耳1把、葱、姜、花椒、香叶、盐、胡椒粉适量。

做法:1.鸡翅和鸡心洗净;木耳提前泡发,葱姜洗净切片。2.取砂锅一只,放四碗冷水,将鸡翅和鸡心放进去开火煮。3.煮开后撇去浮沫,放入莲子,再加入各种香辛料,小火煲1小时。4.加入木耳,再加入盐,继续煮10分钟即可。

京华时报记者夏文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08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阅读推荐

贴秋膘吃什么?11种堪比补品的食物

秋吃蘑菇可预防肿瘤,吃苹果有助抗氧化,吃核桃能养肝补肾,吃鱼肉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等 [详细]

2015-09-10 15:04:14 家庭医生在线

女性秋季应根据体质进补 秋季进补原则

秋季进补也被称为“贴秋膘”。在经过了炎热的夏季后在此时要吃些什么呢? [详细]

2015-09-06 15:15:45 家庭医生在线

苦夏过后要“补阴”

入秋以后,“贴秋膘”又开始流行起来。度过了“苦夏”,秋后的确该适当进补,但现代人饮食上往往营养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摄入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秋天干燥,燥则容易伤阴,因此除了合理地“贴秋膘”,初秋更应注意“补阴”。 [详细]

2015-09-02 08:41:07 北京晨报

白露防燥系列之杏仁山楂粥 补中益气又健脾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白露节气意味着告别炎热的夏天,迎来凉爽的秋天。但是,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 [详细]

2015-09-11 23:39:14 国搜大连

白露防燥系列之鲤鱼萝卜汤 下气消食能养胃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白露节气意味着告别炎热的夏天,迎来凉爽的秋天。但是,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 [详细]

2015-09-10 15:53:15 国搜大连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网文摘

网友还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