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搜新闻 中国搜索 > 报刊 > 正文
1956年美国为何制造英镑危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在苏伊士运河行动之前,英国政府就已经知道,要想维持1英镑兑2.80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它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这正是英国认为自己会获得美国无条件支持,并对此充满信心的原因。

在苏伊士运河行动之前,英国政府就已经知道,要想维持1英镑兑2.80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它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这正是英国认为自己会获得美国无条件支持,并对此充满信心的原因。但美国国务院却警告说,美国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国政府必须承诺撤离其在埃及的军队。

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一项停火决议。美英矛盾的公开化导致了英镑挤兑事件。之后,美国明确表示,它不仅要求停火,而且还要求实际撤军。这一声明使得英镑面临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1956年秋天,刚刚平静下来的世界局势再生波澜。这一次冲突发生的地点是中东地区。因为埃及纳赛尔政府强硬收回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法联军于1956年10月31日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胜败本不难预测。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出兵仅一个星期后,英国被迫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并最终在12月2日作出了撤军的承诺。

英国的失败不在于其“坚船利炮”的威力不够大,也不在于埃及因“反对殖民主义”变成了战争中的“正义”一方而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是因为美国“静悄悄”地发动了一场针对英国的“货币战争”,最终成功地将英国的势力挤出了苏伊士运河。

尽管从1947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英国前后共发生了14次英镑危机。但1956年的英镑危机尤为特殊,英国第一次尝到了货币战争的反噬作用,从做了数世纪之久的大国梦中清醒过来,看清了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

脆弱的英镑

事件的导火索还要追溯到1952年。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当时的埃及正经历着民族主义浪潮,并寻求从英法联营公司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租界权。两年之后,英国与纳赛尔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同意撤出驻守在苏伊士运河沿岸的“保卫”部队。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两国控制。一个月之后,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这令英法两国勃然大怒。

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时任英国财政大臣麦克米伦在回忆录中讲述了这段往事。他表示自己的同事们一致主张采取“强烈而坚决的行动”。

“我们的理由很简单,但是很有说服力。……我们必须考虑我们自己和西方世界的物质利益。当时,大型油轮还没有问世,运河是西欧取得供应的最重要的、而且实际上是惟一的通道。每年有7000万吨石油通过运河,至少占西欧石油供应的一半。”

除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之外,就算从经济角度进行计算,英国也不会放过苏伊士运河这块”肥肉“。

当时,英国政府是苏伊士运河公司最大的股东,占有44%的股份,而法国私人共占有公司50%的股份。运河每年要通过1亿吨的货物,其中3/5是运往西欧的中东石油。40多个国家使用这条运河。运河每年收入1亿美元左右,每年纯利润约3000万美元。

不过,对英国来说,贸然地参加一场昂贵的、不确定的军事行动是危险的。当时,受二战时期欠下的巨额英镑外债影响,英国国内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主要欧洲国家。

二战中,英国的殖民地向英国提供大量出口,形成了巨大的英镑储备。1947年7月15日,英国宣布英镑实行自由兑换,结果触发了严重的英镑危机,使得英镑信用扫地,前殖民地国家纷纷投靠美元。

由于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仅一个月后英国被迫再次冻结英镑储备。这笔巨大的英镑外债负担一直压得英国财政喘不过气来,只要世界经济稍有波动,英镑就会产生信心危机。

1949年爆发的英镑危机尤为严重。为了缓解资金困难,英国政府被迫宣布英镑贬值30.5%,即每英镑对美元比价由4.03美元降至为2.80美元。英镑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沦为美元的附庸。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前,英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快降到了被视为最低安全水平的20亿美元。而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将会增加航运成本,并会提高进口石油的价格。市场加深了对英国能否维持住1英镑兑2.8美元的汇率的怀疑。

若英镑汇率再次下降,将会产生深远影响。那些习惯将其货币与英镑挂钩的英联邦国家和北欧国家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延续这一习惯。它们或许会选择与美元挂钩,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强大的经济体。若是如此,无论对英镑区的凝聚力还是英镑区成员国在伦敦的银行业务来讲,都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尽管对埃及的行为非常气愤,但英国最初还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近3个月的协商与斡旋之后,当年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这意味着,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大门被关上了。

英美分歧

在积极进行外交斡旋的同时,英国政府一直在准备通过军事行动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早在1956年7月底,时任英国首相艾登就向美国方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艾登给艾森豪威尔发了一封态度鲜明的电报。在分析了石油供应可能受到威胁的形势之后,艾登清楚地指出,英国将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全力进行经济制裁和施加政治压力,“非到成功,绝不罢休”。

“我的同事们和我都确信,我们必须准备在最后不得已时使用武力来使纳赛尔清醒过来。对我们来说,这方面是有准备的。今天早上我已经指示三军参谋长拟定一个相应的军事计划。”

既然作战计划已经在制订之中,那就需要对战争的预算和英国经济在这次危机中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估计。1956年8月底,麦克米伦对英国当时的财政状况进行综合审查,并于8月28日全体内阁会议上提出一份苏伊士运河战争时及战后的经济情况的报告。

在《麦克米伦回忆录》一书中,麦克米伦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记录:“8月和9月军事戒备措施直接从预算支出的费用不会很大——不超过1200万英镑。如果紧急状态持续下去,每月的开支将约为200万英镑。与全部国防开支的16亿英镑比起来,这个数字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麦克米伦还考虑了军事人员的调配问题。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由于最近失业人数增加到将近6万人,所以,从劳动力市场征调2.6万名后备军人也不会产生什么困难。”

惟一令人担忧的是石油问题。因为一旦苏伊士运河遭到封闭,西欧石油运输惟一的通道就是绕道好望角,但也因此会延误石油运输约两周。如果更糟糕的情况发生,比如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在内的石油管道被其他阿拉伯国家出于同情埃及而切断的话,英国乃至整个西欧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人的态度非常重要。麦克米伦在预算中时刻将美国的支援作为前提,称“只要美国在主要问题上还是坚定地站在我们一边,就不致发生抛售英镑的浪潮”。

但麦克米伦显然对美国的态度出现了误判。事实上,早在英国号召美国对埃及实施经济制裁时,美国的做法就透露出了一丝端倪。

7与28日,英国财政部决定冻结埃及在英格兰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英镑和法郎存款,苏伊士运河公司在伦敦的资产和财产也都冻结,以防止埃及没收。随后,法国也冻结了埃及在法国银行的全部政府和私人的财产。

但是,“盟友”美国却没有与英、法保持一致,只冻结了埃及政府和国家银行7月31日前的美元存款,新开的户头和私人存款则不受影响。

麦克米伦对此感到愤愤不平:“这种决定既不合情理,也无济于事。如果美国人同意冻结埃及政府新的美元收益,我们就容易说服德国和那些对此还犹豫不决的国家也这样做。在美国做到这一点之前,是很难说服其他国家仿效的。”

而英国对埃及实施经济制裁的第二招是收缴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

作为英国当时的财政大臣,麦克米伦意识到不让纳赛尔政府获得运河通行费的重要性。因此,他建议应该通知英国的船主们,要他们按照原来的方法,把通行费交给旧运河公司。这就是说,英国船主在伦敦交纳,法国船主在巴黎交纳,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船主则在埃及交纳,以便在进入运河时声明已经交纳了通航税。

但是美国却拒绝向他们的船主发出一致的指示。这种模糊的态度令英国感到不安。因为这样会减弱对纳赛尔的压力,他可以拿到正常通航税的35%。

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国这样做了,公众必然知道英、美之间的分歧,他们的信心必然降低,脆弱的英镑经受不起再一次抛售的浪潮了。

尽管内心怀有疑问,但英国依然对这位“共患难”的盟友抱有希望。麦克米伦回忆说:“如果美国人能给英镑以合理的支持,并且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向我们提供石油援助而不是美元,那么,我们和欧洲各国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维持住我们的地位。当然,如果美国人抛售英镑——不论是官方抛售或者非官方抛售——而且其行动连中立也不如,竟然是敌对的,那么,我们就没什么指望了。所以我们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只好信任我们的朋友,再接受一段时期的拖延。”

货币武器

英国原本指望美国至少能够保持“中立”,却没想到美国的态度会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美国完全反对英国以战争为手段夺取运河控制权,甚至不惜动用“货币武器”。

在苏伊士运河行动之前,英国政府就已经知道,要想维持1英镑兑2.80美元的汇率,它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这正是英国认为自己会获得美国无条件支持,并对此充满信心的原因。但美国国务院却警告说,美国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国政府必须承诺撤离其在埃及的军队。

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一项停火决议。美英矛盾的公开化导致了英镑挤兑事件。之后,美国明确表示,它不仅要求停火,而且还要求实际撤军。这一声明使得英镑面临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11月5日,美国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指令美联储纽约分行开始抛售英镑,这导致英国本来就不充足的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出现了国际收支危机。当英国掌玺大臣拉博·巴特勒打电话向乔治·汉弗莱寻求援助的时候,乔治·汉弗莱确地说:“如果你们不履行联合国要求停火的决议,总统不会帮助你们。”

“这是勒索。”拉博·巴特勒回答道。

但现实是严峻的。乔治·汉弗莱很快就向麦克米伦发出了最后通牒:“英国要么立即停火,要么靠英镑打仗……除非英国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否则美国将切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英国贷款的渠道,美国进出口银行也不会提供贷款,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不会为支持英镑出力。”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英国政府一直在推诿,它表示接受停火协议,但仅同意撤出一个营的兵力。资本管控延缓了储备的外流速度,但引来了众多赌注英镑贬值的投机者。考虑到英镑可能贬值的情况,购买英国商品的外国买家要求延期付款,而向英国销售商品的卖家则要求提前付款。

妥协是痛苦的。保守党后座议员团体“苏伊士集团”(Suez Group)并不愿意承认英国已经失去第一位阶地缘政治强国地位的事实,强烈反对撤离全部军队。英国向美国寻求金融支持的承诺,以便确保内阁在撤军问题上达成一致。但艾森豪威尔仍要求英国政府给出具体的撤军日期。

所有人都知道危机会在12月4日进入最严峻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麦克米伦将会就英国的储备情况发布月度报告。它将会表明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已降至20亿美元以下,这毫无疑问会引发新一轮的英镑挤兑事件。

迫于这一时间的压力,艾登政府重申了它的撤军承诺,但仍试图避免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它采用了含糊不清的语言向华盛顿保证,“(我们)已经决定准时撤离,而且我们也准备准时撤离”。

12月2日,在财政大臣发布报告两天前,英国内阁同意将12月22日作为撤军的最后时限。第二天,刚刚休假回来的乔治·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

基于此,当12月4日麦克米伦作报告时,他可以说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已经降到20亿美元以下,但同时也可以声明,美国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全部的13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12月10日,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的借款申请得到批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委员会的16名委员中,只有代表埃及的委员投了弃权票。这一行动标志着英镑危机的结束。

这也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曾经的经济大国英国不得不依赖一个更加强大的伙伴,这就是美国。

石油禁运

而除了动用各种手段对英镑进行打击之外,美国使用的另一项“武器”是石油。

苏伊士运河关闭之后,沙特也发动了对英国和法国的石油禁运,导致西欧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石油短缺情况。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分析了当时西欧石油供应短缺的具体数量和详细形势。分析指出,美国东海岸每天需从加勒比海湾得到石油35万桶,欧洲的需求是每天45万桶。如最大限度利用所有自由世界的运输能力的话,每天可从好望角运往欧洲80万桶石油。但欧洲仍将面临10%-15%的需求赤字。

尽管西欧面临着日益紧急的石油严重短缺危机,美国国内对于应该采取的政策反应,依然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应当在西欧最困难的时候提供石油援助,“而不是在苏伊士运河疏通清理之后”;另外一种观点则担心“美国帮助欧洲获得石油,会使阿拉伯国家视同为美国支持英法对埃及的侵略”。

考虑到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的外交原则,美国非但不支持英法的行动,反而以石油为压力迫使英法撤军,以尽可能快地促成停火。

但美国也在谨慎地观察着英国对这场石油危机的抵制能力。考虑到英美盟国关系会因此次供应危机而受到损害,美国国务院组织了中东石油紧急委员会(Middle East EmergencyCommittee,简称MEEC)来解决欧洲的石油问题,却表示不会立刻投入使用,“原因在于英、法、以对抗埃及的行动”。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还建议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以出口西欧,帮助缓解其石油短缺。由于即使美国国内立即开始生产,将石油运输到欧洲也得15天到30天,那时英法已经撤军,正好可以用于解决供应危机。

最终,还是贫油的西欧盟国首先作出了妥协。英国政府表示“随着美元和石油储备日益萎缩,以麦克米伦为首的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在11月末进行了一场讨价还价,结果是一旦12月3日英国军队从苏伊士撤军,美元和石油就再次从美国流向英国”。

在英军完全撤出埃及后的三天,美国启动了MEEC委员会。美国政府随即组织起联合石油公司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援助。

11月29日,国务院在给美国驻德黑兰总领事的电报中指示:“内政部作出决定,15个美国石油公司将合作起来,对目前运河关闭和管道破坏所造成的石油短缺进行全球性的供应,美国希望尽可能地通过合作来减轻目前在生产和消费国家所产生的后果。”

通过这一做法,美国不仅实现了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控制了西欧国家,还赚取了巨额的石油利润,可谓一箭数雕。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08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阅读推荐

美古复交破冰易融冰难

外交关系冻结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与古巴终于冰释前嫌。自从1961年两国中止外交关系以来,古巴7月20日重新设立驻美国大使馆并首次升起了国旗,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也正式升级为使馆。 [详细]

2015-07-28 11:15:22 国际金融报

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雇员遭枪杀:曾收死亡威胁

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一名当地雇员当天遭不明身份武装人员枪杀,凶手已潜逃。死者属于少数的什叶派,担任美国毒品管制局雇员已有12年左右,生前曾收到死亡威胁。 [详细]

2015-07-28 11:07:12 国搜国际

“大嘴”特朗普到底有多“壕“?专机秒杀奥巴马座驾

特朗普从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手中买下这架波音757-200飞机。飞机的内部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白色真皮沙发座椅宽大舒适。飞机里所有的五金配件都镀上了金。就连卫浴配件和安全带扣也是金光闪闪。 [详细]

2015-07-28 10:59:00 国搜国际

世界最大斗牛犬喜当爹 8只狗崽身价逾480万元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6日报道,生活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汉克日前当上了8只狗宝宝的爸爸,这8只狗宝宝长成后总身价将高达50万英镑(约合481万元人民币)。 [详细]

2015-07-27 11:47:22 金羊网

英国上议院副议长涉吸毒嫖妓辞职 侮辱亚洲女性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上议院副议长塞维尔勋爵在一段视频中被拍到涉嫌与两名妓女一起吸毒,目前已经辞去其副议长职务,并将面临警方的询问。这段视频由《星期天太阳报》发布。 [详细]

2015-07-27 07:43:53 人民网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网文摘

网友还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