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搜新闻 中国搜索 > 报刊 > 正文
秋季“贴秋膘”前先养脾胃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而3类体质人群慎“贴秋膘”:一是经常脸色潮红、口干舌燥的实热体质者;二是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的湿热体质者。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人的食欲开始增加,很多人开始琢磨如何“贴秋膘”。传统的“贴秋膘”(也称“抢秋膘”)是指在立秋后选择各种动物性食物和各种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但事实上,如果盲目过量进补,一味“贴秋膘”反而可能“贴”掉健康。为此,中医专家提醒,“贴秋膘”要讲究科学搭配,注意分寸,不然适得其反,将加重脾胃的负担。

入秋后养护脾胃是关键

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中医认为,立秋过后确实是通过进补恢复并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滋补得当,还能收到祛病延年等功效。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以“贴秋膘”为由敞开肚皮大吃大喝,轻则会加重脾胃负担,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重则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危及生命。

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人们常因苦夏或过食冷饮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中医专家提醒,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食肉类,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很可能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油腻,肠胃超负荷“工作”,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等问题。

因此不妨先“悠着点”,进补前期可以先以清淡润燥、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瘦肉、禽蛋、莲藕和莲子等,还要适量补充奶制品、豆类、新鲜蔬菜、水果,为肠胃提供一个调整适应期。其中,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有利于预防老年人肌肉衰减、体能下降等问题。

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合理搭配

中医认为,“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消瘦或体重偏低的人可以适当增加营养。而3类体质人群慎“贴秋膘”:一是经常脸色潮红、口干舌燥的实热体质者;二是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的湿热体质者;三是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的痰湿体质者。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在进补前更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山药、小米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另外,“贴秋膘”也要注重多样化。“贴秋膘”的时候要遵循食物营养金字塔的规律,以补充谷物和蔬果为主,合理控制豆奶制品、肉蛋、油脂类食物的比重。宜食发酵类食物如豆豉、酸奶、馒头等,杏仁、榛子、核桃等坚果以及薯类食物,如红薯、紫薯、芋薯(山药)等。同时,应避免晚饭吃得过于油腻。秋季脾胃依然比较虚弱,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后,可饮用大麦茶、陈皮茶、山楂茶等促进消化。

总之,别急着“贴秋膘”,进补之前重要的是消除夏日酷暑“后遗症”,先调理脾胃,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节的补品做好准备。(完)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08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阅读推荐

秋天要多吃3种常见鱼类 既美味又养生

秋天是进补的好时节,我国素有贴秋膘的习俗。然而,因季节转换,往往有不少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等肠胃的问题。 [详细]

2015-08-30 10:58:32 家庭医生在线

“贴秋膘”前先养脾胃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人体的消耗逐渐减少,食欲增加,不少人开始“贴秋膘”。传统的“贴秋膘”是指在立秋后选择各种动物性食物和各种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但事实上,如果盲目过量进补,一味“贴秋... [详细]

2015-08-28 08:42:34 南京日报

贴膘不等于秋补 入秋补阴胜过贴膘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贴秋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来。秋后的确该适当进补,但贴膘并非明智选择。 [详细]

2015-08-27 16:02:52 39健康网

初秋饮食三大误区

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段“贴秋膘”或是食用一些特别的东西进补,你知道其实什么时候“贴秋膘”合适吗? [详细]

2015-08-24 09:06:41 凤凰网

男性秋季如何正确长“膘”不发胖

度过了炎热的夏天,进入凉爽的秋天,人们都会开始“贴秋膘”。但是,“贴秋膘”也要健康正确地“贴”,千万别养成一个胖子。 [详细]

2015-08-19 13:52:02 39健康网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网文摘

网友还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