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东北抗战时期,密山方面建立了三条国际交通线,这些开辟在中苏边境上的红色秘密交通线,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密切联系党的不可或缺的“通道”。
资料图
抗战胜利70周年·重走战场
艰苦卓绝坚持抗战长达14年的东北抗日武装,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通过一条条秘密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共产党的指示、文件源源不断地送达东北各地抗日部队和党的基层组织,指导着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在原中共吉东省委秘书处所在地、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林口县,有一处原侵华日军的兵营指挥部,8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战壕和断垣残壁显得破败荒凉,游人偶尔还能找到日军射击留下的废弹壳。
从事多年东北抗联研究的林口县原政协主席于春芳介绍,从这里,于化南等英烈以智慧与顽强,跨越林海雪原,穿过日军的封锁向东行抵达密山,与中共驻苏联代表团取得联系。
黑龙江省委党史办宣传处处长张洪兴介绍,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东北抗战时期,密山方面建立了三条国际交通线,即穆棱县桦木林子区域第21号中苏界碑、绥芬河北沟、密山二人班。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开辟在中苏边境上的红色秘密交通线,把中共的各种文件、共产国际的指示及中共派往苏联学习培训的干部秘密送达目的地,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密切联系党的不可或缺的“通道”。
据张洪兴介绍,1933年的“一二六指示信”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杨松(化名吴平)通过绥芬河交通站送入东北的。
绥芬河,满语,意为“锥子”。因蜿蜒穿行于老爷岭的丛山密林之间,颇似锥子而得名。战争的艰苦卓绝,注定给这座边城烙上红色的印记。
1933年7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杨松从海参崴进入绥芬河,任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指导吉东地区工作。此后又奉命成立吉东特委,担任特委书记。
据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黑龙江历史》,1935年“六三指示信”和“八一宣言”等重要文件,很多都是通过当时的地下交通站,送到东北各地省委、特委及各军、各县党团组织的。
【今日绥芬河】“国境商都”主管对俄贸易
伴随着蜿蜒的中东铁路伸展开来,绥芬河由此成为红色秘密交通线的重要节点。今天的绥芬河,已是一座声名远播的“国境商都”,对俄贸易额最高时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今年5月,绥芬河旅游协会会长李百波携百人团赴海参崴参观“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并看望二战老兵。一位老兵激动地说,绥芬河有一个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他们每年都去扫墓……如今,中俄经贸文化交流通道日益开放。黑龙江提出的“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纳入国家战略。东北三省正积极谋划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陆海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昔日的红色秘密交通线,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正担当起更加广泛的交流通道角色。据新华社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08】无论是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还是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
“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
《官撕:冰封侠的背后》中透露,之所以拍摄第二部,是因为拍摄第一部时被公司前成员...
报网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