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在兰州,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招录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与此同时,对于兰州中考招生政策的质疑也在坊间流传。
“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在兰州,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招录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与此同时,对于兰州中考招生政策的质疑也在坊间流传。(《中国青年报》8月23日)
问题出在一项叫“统配”的招生政策上。2007年以前,兰州中考招生以考生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整个中学教育格局也呈现出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马太效应”。于是从2007年开始,兰州市实施统配计划,名校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并且名额逐年递增,向全市所有初中定向分配。简而言之,“统配”政策改变了以往“唯分数论”的招生模式,于是“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兰州的高中招生统配,与当下高校招生的名额分配方式基本类似,都是把招生的名额分配到各个单位,不同的是大学招生分配到省,而兰州的高中招生则分配到具体的初中。那么,其结果与高考区域间呈现较大差别,必然如出一辙。如,考取北大、清华的中部高考强省的考生可以高出西部欠发达地区考生一百多分。同样的问题正在兰州各中学上演,同样的高中,来自不同的初中学生的录取分数之差,可达到50多分,越是教学质量好的初中,考了好分数的学生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的越多。这个结局,对于同处一隅、中考考同一试卷的学生来说,的确难言公平。
高考招生的统配,是从全国通盘考虑高等教育分配的公平问题,其前置条件是各省份之间实现教育均衡难度很大,只能采取配额的方式,从结果上尽可能保证公平。况且,这一制度连年受到质疑,而仅仅一个兰州市,高中招生采取这种方式,其合理性与公平性,就更值得商榷了。
高考之所以被视为“最不坏的制度”,关键就在于,起码在同一个省市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公众对于结果有着相对合理的预期。中考也如此,只要分数是考生是实打实考出来的,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就应该成为高中招生的唯一标准。“统配”政策固然有着平衡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异的制度善意,但却牺牲了一部分考生的利益。而如果一种公平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这样的公平很难说具有正当性。
名校被一些优质初中学校的学生所垄断,这虽不符合教育公平的本意,但要看到,错不在这些优质初中学校本身。一方面,这是教育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并没有谁破坏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哪怕我们并不认同当下的教育模式,但学校为了提升办学效益和升学率,而付诸的努力是不容抹杀的。因此,“统配”不仅对学生,对学校而言也不尽公平,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办学积极性构成了一种制度性打击。
“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很像是一种劫富济贫式的教育公平。正如这个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我们不能因此而强行要求富人将他们应得的权利割让给穷人一样,我们也同样也不能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随意分配招生名额这样的公共资源。这种人为制造的“教育公平”,不仅无益于社会公平,反而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低效。事实上,真正的公平追求的,不是行政力量强制下的结果的“平均分配”,而是机会的平等。以中学教育的“马太效应”为例,行政部门最应该做的,是通过政策倾斜平衡教育资源,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名师到弱校任教。当然,这相比单纯改变名额分配,可能需要付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很快见出成效。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08】无论是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还是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
“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
《官撕:冰封侠的背后》中透露,之所以拍摄第二部,是因为拍摄第一部时被公司前成员...
报网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