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慢就业”摒弃了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的快节奏生活,对于这些并不着急养家糊口、暂时没有生存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慢就业”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近日,国家统计局在上海的调查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此,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慢就业”,到底是回避就业压力的搪塞,还是在突破旧观念束缚,倡导一种新的就业观?(《工人日报》7月12日)
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慢就业”表面上是逆时代潮流的“任性”,本质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追寻,成为一些年轻人内在的价值追求。
“慢就业”摒弃了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的快节奏生活,对于这些并不着急养家糊口、暂时没有生存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慢就业”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不论是去山区支教,还是出国深造,抑或“说走就走的旅行”,“慢就业”通常不是为了逃避就业,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发现自我的缓冲地带。说到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慢就业”尽管偏离了主流的价值观,却依然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进行社会评价的时代里,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往往会让人们变得庸俗和乏味。走出“快餐文化”的束缚,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多一些笃定的文化信仰和恬淡的生活理念,年轻人才会少一些随波逐流。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慢就业”只不过是年轻人“异质思维”的一种呈现。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曾让人们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工作对生活的时空挤压和劳动“变形记”,不断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俗、功利的成功观念,让疲惫的身体和压抑的情感难以找到释放和发泄的平台;不走寻常路的“慢就业”,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解压、自我舒缓乃至自我实现。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08】无论是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还是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
“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
《官撕:冰封侠的背后》中透露,之所以拍摄第二部,是因为拍摄第一部时被公司前成员...
报网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