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报刊 > 正文
中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 击中了哪些痛点?

近日,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风靡网络。人民日报一篇《马桶盖的潜力》让这股对中国制造的讨论与反思再加码。

由一只马桶盖引发的各方讨论,里面有多少真相,又有多少偏见与误会?新常态下,中国制造要突破重重危机进行产业升级,这只“马桶盖”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马桶盖现象”究竟击中了哪些痛点?见仁见智。

为此,本报邀请了卫浴企业、赴日旅游的中国导游、资深财经记者、财经评论员,从不同角度剖析这个“马桶盖”的方方面面,以期对那些正在转型升级路上的中国企业有所启发。

一个行业的前景,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当前,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在日本抢购生活用品的国人并非少数富人,而是日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马桶盖现象恰恰说明他们的一些消费需求还难以在国内得到满足。如何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消费需求?

——人民日报《马桶盖的潜力》

一国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往往决定了一国有什么样的产品质量。消费责任应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品质的追求;二是用脚投票的主动性。一些低劣产品、山寨产品之所以有广阔市场,就在于拥有一大批刚性需求者,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力》

中国制造连个高端马桶盖都造不出来吗?

“马桶盖现象”引热议,很多人看到这些文章第一个反应是,中国难道连个高端马桶盖都造不出来吗?这是偏见还是中国制造的现实?

马悦(西安三花良治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日本的自来水可直接饮用,他们在产品上不用考虑过滤功能,但我们需要;日本的卫生间和洗浴间是分离的,中国人的卫生间普遍带洗澡间功能,干湿不分;日本企业不用考虑的产品防潮和安全问题,中国企业却要在产品设计上全都实现。日本马桶盖用在中国也会出现问题。普通消费者不了解,这很正常。

吴晓波先生拿“马桶盖”这件事提醒中国制造业应该做精品,这个关键词是抓对了,但因为信息疏漏,他们并不知道在某些领域比如浴霸,我们甚至超过了日本。

消费者王先生:去日本旅游,体验过这种智能马桶盖,感觉不错。回来后我也买了个国产的,但“烘干”体验不是太好。

科勒卫浴于先生:这种智能马桶盖,一般情况下国产的一年得坏个一两回,而日本产的用三四年都不坏。这还不是关键问题。最关键的是,这种智能马桶盖是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虽说目前95%都国产化了,但核心部件比如温控、加热、冲洗、感应系统所用的电子感应器国内造不出来,必须从日本、美国甚至韩国进口。这大概是中国制造的“痛点”了。

合肥三洋李先生: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这两种产品现在合肥三洋都在做。上世纪80年代,荣事达和三洋合作成立合资工厂。现在合肥三洋被美国惠而浦控股。合资厂走“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子,结果和三洋合作20多年核心技术还是没换来,导致中国制造某些方面和国外差距越来越大。

财经记者马绍栋:中国制造到底行不行?马桶盖、电饭煲这类民用百货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中国制造,不能以前者水平来衡量整个中国制造。

其实在工业用品领域,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在山东,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站到行业巅峰,非常励志的故事来自烟台的万华化学。

从上世纪70年代,这家企业为解决“10亿人民穿鞋问题”,从日本引进一套聚氨酯合成革装置。为生产出高品质MDI(制备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万华人先是跟日本人来回磋磨想引进技术,没有结果;去求与欧美公司合作备受屈辱,最后只能发奋自主创新,一举使中国成为继德、美、日之外的第四个拥有MDI技术的国家,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赢得了尊严。

万华所在的行业是传统的化工行业,对手是Bayer、BASF等跨国公司,客户群是海尔、三星、LG、伊莱克斯等知名企业,产品质量好坏对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像万华这样可以为中国制造代言的例子还有很多,近些年高铁、核电、云计算,还有机床装备、海洋钻井平台、新材料,总能数出一批好企业。可要论竞争更为激烈的民用百货,对中国制造的评价可能要分多个维度来看。

工业品投入大量资金、集合最优秀的人才汇聚各方财智,假以时日就能获得重大技术突破。而民用品的消费结构、使用周期、需求变化五花八门,要做一款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并不容易。这就是很多人热议中国为什么能造出火箭导弹,却造不好一辆汽车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想,每天生活中用到的各类产品,就像马桶盖、电饭煲、电吹风一样,市场需求非常多样,而且中国市场纵深极大,城市和农村不一样,一二线城市跟四五线城市还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企业产品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换句话说,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你费尽精力、资源把一个产品做出来了,可市场并不买账;或者说不用太多投入做出的产品就能轻松挣到钱,这时候功利的企业谁还愿意去费力气搞 研发、做精品呢?

合肥三洋李先生:一些人用国民消费习惯差异来反驳吴晓波的观点,我并不赞成,这只是为国内企业不争气找借口。

在国外,你不可能看到一家产品质量出问题的企业还能混下去,而我们呢?像德国、日本企业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而国内很多企业看重的是短期效益,能挣钱就行,忽略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内容推荐

马桶盖的潜力

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怪象背后有深层原因 [详细]

2015-02-09 07:54:28 人民日报

中国游客赴日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

售价1万多人民币的电饭煲每天卖几十台,买主80%来自中国。而2000元的带杀菌除臭、加热、冲洗等功能的马桶座,也遭疯抢。 [详细]

2015-02-07 20:16:02 央视

我国12月制造业PMI为50.1% 回落至年内最低点

2014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微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制造业保持稳定运行的基本态势,但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详细]

2015-01-01 09:26:12 国家统计局

印企贬低中国产品是“垃圾” “印度制造”却赶不上中国

印度《经济时报》3日极力贬低中国光伏产品。文章称,中国产品并未能帮助超过3亿用不上电的印度村民们实现改变生活的梦想,反而破坏了整个市场。 [详细]

2015-01-05 08:01:25 国搜综合

中国制造逆袭:“韩流”末日即将到来?

曾几何时,在不少中国消费者的眼中,“韩国制造”一直都是潮流、品质与创新的代名词。 [详细]

2015-01-08 11:00:02 中国日报网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网文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