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法制晚报讯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英美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中暴力、色情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佩恩基金研究指出,电影确实对受调查的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证明,观看暴力影像使青少年产生模仿行为。
至今,青少年暴力与模仿仍然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影像暴力对青少年产生哪些影响?家长应该如何帮孩子不产生暴力模仿?这期《圆桌沙龙》特邀两位专家谈谈他们的看法。
■肖雪萍
1.为什么会出现青少年模仿媒介(电视或者网络)中的暴力行为这种现象?
青春期的激素变化带来诸多情绪上的变化,让青少年时常处在一种情绪上的亢奋状态。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去发泄。有的人会将这股能量用于学习求知,有些人会去运动,有些人会去谈恋爱,还有些人则选择用暴力的方式去发泄,如果恰好此时媒介里有相关的暴力行为的画面,他们就可能获得启发而去模仿。
在我看来,对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来说,媒介里的暴力是诱因,更多的还是当事者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因而会通过模仿暴力来呈现。
2.在您看来,媒介中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青少年渴望像成年人那样参与社会,但对于成年社会的复杂程度却理解不够,并且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确立,这使得他们在接收信息时缺乏辨析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思考和分析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和认同的。
如果此时没有成年人的陪伴和引导,他们就容易不加分辨地一股脑接收外部信息,比如可能会误以为影视剧里所表现的就是真实社会,如果影视剧和网络世界里有太多暴力情节,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会去模仿。
由于青少年还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在模仿暴力情节的过程中,容易因失误而做出对人对己都有伤害性的行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3.对于青少年的模仿媒介暴力的现象,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家长首先需要认识到,青少年,即介于孩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群体。他们在生理发育上接近成人,但思维和情绪的管理能力仍有孩童的部分,比如易冲动、二元思维等。所以对青少年既要尊重理解,又要积极引导和管理。比如当看到影视剧里有暴力画面时,先听听孩子怎么理解,然后再告诉他那样的做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其次,作为家长,平时就要多与孩子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一个内心里感受到爱的人,是不会想要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在看到一些充满暴力的影视画面时,也能够正确理性地看待,而不是不加分辨地模仿。
最后,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运动,多参与人际交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驾驭生活的能力。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时,就能够成熟理性地参与社会交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而不是用暴力的行为去表达。
■任艳鑫
1.在您的教学工作中,学生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是否普遍?
就我的教学实践和观察而言,目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的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合理或不合理,他们能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辨认,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践行自己的行为。即使有些学生在特定的情绪环境下有模仿暴力的意愿,在思考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后,经过价值权衡,他们会终止自己这样的意愿。
当然,在中学生中存在模仿的心理和行为很常见,他们会选择模仿家长、老师和自己的偶像的行为、语言等等。但是模仿这些暴力行为或是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只是很少数孩子的个体现象,而不是作为普遍现象存在的。
2.在您看来,媒介中暴力情节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活在视觉时代,在高度“物化”的形态下用“合法”的方式来“观看”血淋淋的暴力场面更成为了人们惯以用之的行为方式,却对那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媒介暴力在无形中对青少年的话语、行为、观念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如话语暴力体现在低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语动作,甚至引发暴力冲突,产生严重后果。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表现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易受影响,易困惑。一旦青少年的心理逐渐接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的观点,在极端情绪刺激下,青少年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容易失去道德理智,最后甚至违背社会规范、触犯法律。
总之,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易使青少年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暴力正当化、合法化观念,进而对其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对抗社会”、“反社会”心理冲动和道德行为。
3.对于青少年的模仿媒介暴力的现象,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少用“恶语”或“暴力”来解决问题,注意说话和行为方式,从积极的层面给孩子施加影响,教会孩子宽容待人,严于律己。
其次,教育界有句名言叫做“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子去看那些带有暴力场面的电视节目,因为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认知,父母喜欢看的就是好的,所以就会选择父母喜欢的当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家长应把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节目类型,或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推荐给孩子,在互动中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
此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误解”。很多家长认为卡通节目比较积极、正面。其实,有学者研究指出,卡通节目中很多以暴力对抗坏人的英雄式主题的镜头。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卡通片的时候也需要把持一个尺度,选择内容健康、呈现方式柔和的动画片。文/吴雪 (完)
【原标题:青少年易模仿电视或网络暴力 】
无论是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还是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
“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
《官撕:冰封侠的背后》中透露,之所以拍摄第二部,是因为拍摄第一部时被公司前成员...
报网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