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报刊 > 正文
“软暴力”才是反家暴法应关注的重点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

法律并不一定总要提出解决方案,法律同样具有引导和警示的作用,具有改变人的意识的作用,在反家暴领域,这一点其实比一些具体而又很难落地的救济措施更有意义。

□李迎春 成都商报评论员

日前,《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法一旦通过,将成为我国首部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项法案。据重庆媒体调查,截止2014年11月,重庆江北区年度婚姻家庭案件1260件,家庭暴力560件,占44.4%,永川区年度婚姻家庭案件60件,家庭暴力29件,占48.3%。重庆市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童欣表示,家暴中精神暴力最主要的是冷暴力,冷暴力通常表现为拒绝与配偶语言沟通和生活上的交流,给对方造成精神折磨和压迫。“比如当对方给你说了很多话,你却只有一个‘嗯’或‘哦’回复对方。”

前几天,反家暴法征求意见,并没引起太多关注,人们对这种老话题显然已多少有些麻木。不过,重庆这条“哦”也构成家暴的新闻反而引发了一些讨论,虽然调侃的多,严肃的少,但这背后的确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有人曾说,20世纪是癌症的世纪,21世纪是精神病的世纪。在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速转变中,环境、食物、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的健康提出巨大挑战,癌症的高发频发已是显现出来的事实,精神病的蔓延也许真是人类下一个很难逃脱的宿命。从这层意义上讲,在家暴中,家庭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暴力问题确实值得特别关注。

家暴立法和妇女儿童权利保护直接相关,实际上是妇女权益保护的延伸,因而有无必要专门立法一直存在争论。反对者认为,家庭暴力如果伤害了人,轻的有治安管理法处置,重的有刑法管辖,没有必要再立法,即便立了也没有太大意义。这样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其局限在于将家暴仅限于人身伤害,而没有考虑家暴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和“冷暴力”。

真正严重的家暴即便没有反家暴法也能得到处理,重庆的统计数字说明了问题。真正难以得到救济的是“精神暴力”。这其实才是反家暴法真正应该深入关注的领域。当然“嗯”“哦”是否构成家暴可以探讨,实践中更要视具体情形而论,但明确精神暴力的内涵,对其做更为详尽的规定,则应很有意义的。

现实中所谓冷暴力、精神暴力,主要是一种情绪折磨,两人相处过久,有一些情绪积累,生活日益陷入僵化的模式,冷漠就会潜移默化地增长,甚至变得难以改变。这种情况,通过法律有时也未必能解决,因为外界对这种情况的介入成本太高,几乎不具备执法条件。但反家暴法提出并强调这一点的意义正在于此。正因为家庭中的麻木,正因为外力很难介入,一部法律的明确规定,恰恰具有严正提醒的意义。法律倡导的理念由此会进入人心,这是一种有效的提醒,会形成普遍的社会意识,从而促进每个家庭自身解决问题。

法律并不一定总要提出解决方案,法律同样具有引导和警示的作用,具有改变人的意识的作用,在反家暴领域,这一点其实比一些具体而又很难落地的救济措施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翟琦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网文摘

时尚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