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以国家公祭筑牢共同记忆 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和肖像,为史存证!

核心提示:悼念未尝间断,规格越来越高,共识不断凝聚。1994年,南京各界人士在12月13日首次公开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死抚伤。民畅其意,国聚其力。这一天,从万里海疆到林海雪原,从偏僻山村

今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又新增了26人;今年,已有20位幸存者永远离开,他们没能见证第五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时光无情流逝,“哭墙”不断延长,幸存者不断离去……一增一减,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关于那场悲剧从未消失的民族记忆。

悼念未尝间断,规格越来越高,共识不断凝聚。1994年,南京各界人士在12月13日首次公开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死抚伤。民畅其意,国聚其力。这一天,从万里海疆到林海雪原,从偏僻山村到摩登都市,当五星红旗半降,《和平宣言》声起,人们在各个场合肃立默哀……家的期待与国的意志在此时交融,彰显出民族记忆的强大力量。

国家公祭并非为纪念而纪念,而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是对永久和平的共同期待。时钟回拨三天,12月10日,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正是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纳粹无视人的生命、严重侵犯和践踏人权行为的深刻反思,其时刚刚诞生的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7亿多人口脱贫,为7.7亿人提供就业,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保体系和基层民主选举体系。这个曾经饱受列强欺辱的国家,用几十年时间书写出了最生动的人权实践。因此,中国的国家公祭日不仅是民族的纪念,更是向世界的呼吁:独立、生存、发展,每一项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平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公祭成为一种制度,一种行动,一种宣誓。今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公祭及相关活动中市民的基本遵循,条例还对伤害民族情感的“精日”行为划定了“法律红线”。在加拿大多伦多,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在公祭日前揭幕,数千名各国人士在纪念碑前倡议:铭记历史,祈愿和平。公祭日当天,还将有来自全世界数十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在居住地同步举行公祭活动。参与者不仅有华人华侨,还有众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当地居民。从中国到世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被以各种形式纪念,因为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中国人无法遗忘的苦难,更是全人类不应忘记的不幸。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是沉痛缅怀的仪式,更是振聋发聩的警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铭记那段悲痛的历史,抵制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民族仇恨、极端主义、种族主义、单边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职责。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时,南京大屠杀惨案已发生81年。在这样的日子,我们尤需在悼念中记取历史的启示,以史为镜面向未来,不断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这个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高度关联的。从家祭到公祭,从民族记忆到世界记忆遗产,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与和平发展的祈愿共同传递,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共同记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呵护和平发展的环境,世界范围内守望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近切可期。

(本报记者杨绍功、潘晔)

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和肖像,为史存证

第一排从左至右:孙富祥(已故)、管光镜(已故)、祝四孜(已故)、刘庭玉(已故)、陈玉兰(已故)、马秀英(96岁)、濮业良(96岁)、马继武(96岁)、李素芬(已故);

第二排从左至右:易翠兰(已故)、李素云(已故)、王义隆(95岁)、王长发(95岁)、薛玉娟(94岁)、吕金宝(已故)、陈广顺(已故)、谢桂英(94岁)、黄桂兰(94岁);

第三排从左至右:岑洪桂(94岁)、顾秀兰(已故)、沈淑静(已故)、赵金华(已故)、陈桂香(93岁)、李高山(已故)、杨翠英(93岁)、黄刘氏(93岁)、王秀英(已故);

第四排从左至右:陈文英(93岁)、周智林(93岁)、蔡丽华(92岁)、魏桂如(92岁)、易兰英(92岁)、张秀红(已故)、石秀英(92岁)、王福义(91岁)、李美兰(91岁);

第五排从左至右:葛道荣(91岁)、马淑勤(已故)、马月华(91岁)、李长富(91岁)、林玉红(已故)、余昌祥(91岁)、张福智(已故)、金茂芝(90岁)、常志强(90岁);

第六排从左至右:郑锦阳(90岁)、万秀英(90岁)、艾义英(90岁)、向远松(90岁)、朱惟平(90岁)、朱秀英(90岁)、沈桂英(已故)、贺孝和(89岁)、陈素华(89岁);

第七排从左至右:夏淑琴(89岁)、杨静秋(89岁)、张惠霞(89岁)、周湘萍(89岁)、张兰英(已故)、蒋树珍(89岁)、仇秀英(已故)、徐德明(88岁)、刘贵祥(88岁);

第八排从左至右:马承年(88岁)、王翠英(已故)、姚秀英(87岁)、王津(87岁)、熊淑兰(87岁)、刘素珍(87岁)、潘巧英(87岁)、郭秀兰(86岁)、祝再强(86岁);

第九排从左至右:陈德寿(86岁)、王子华(86岁)、程福保(85岁)、伍秀英(85岁)、路洪才(85岁)、高如琴(84岁)、马庭禄(84岁)、佘子清(已故)、袁桂龙(84岁);

第十排从左至右:刘民生(84岁)、唐复龙(83岁)、刘兴铭(83岁)、王素明(83岁)、程文英(82岁)、马庭宝(82岁)、陶承义(82岁)、傅兆增(82岁)、阮定东(81岁)。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81年岁月流逝,截至2018年12月8日,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我们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和肖像,为史存证。

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季春鹏摄影报道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