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等关于城乡话题的文章流传广泛,引发媒体和网民热议。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等关于城乡话题的文章流传广泛,引发媒体和网民热议。然而,经有关部门、媒体调查发现,数篇文章均为虚构之作,属于虚假信息。
从引爆社交舆论场到被证实系虚构,“城乡话题”何以频现舆情反转?专家分析,首先,“城乡差异”的现实和两者的矛盾的确是客观存在,而相关议题的参与门槛较低,为相关网帖的刷屏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基础。
“城乡话题”频现舆情反转
每年春节期间,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极易成为国内互联网上火爆的话题之一。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在春节团圆期间,在人们正为返乡而愁肠百转之时,(城乡话题)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情感神经”。
今年的春节也不例外,“返乡”、“彩礼”、“凤凰男”等牵涉城乡话题的词汇,在相关事件的推动下,迅速成为网络高频词汇,舆情热度在节日期间居高不下。然而,在诸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话题掀起舆论热议的同时,更有不少相关信息被证实系虚构,引发舆情反转:
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消息一经传出,很快在朋友圈等传播平台刷屏,后经证实,该信息为一则假消息,发帖者系江苏一女性网民,因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此事缘起是出于泄愤,经过网民的大量转发和媒体的广泛报道,最终成为一起舆论事件。
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文中描述了一个东北村庄的春节见闻: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返乡日记”的作者并未返乡,文中所述“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均为虚构。
上述文章涉及城乡话题,触动到社会“痛点”,在网络上发酵成为公共舆论事件,部分媒体未经核实的报道亦推动了相关舆情迅速升温。在不少网民质疑、媒体理性分析、相关部门介入核实后,这些吸引眼球的文章均被证为假消息,舆情发生大反转,众多网友惊呼被骗,谴责信息发布者。
“城乡鸿沟”遭遇舆论消费
“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消息在网络上形成了城乡青年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骂战,“凤凰男”“孔雀女”等词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多条相关信息被证伪、发生舆论反转,但“城乡话题”并未就此中止,仍在持续发酵。
为什么此类网帖在“真相不明”之时就能搅动如此大的舆论风波?它的背后,折射出现实社会怎样的舆论生态?
有评论者指出,此类议题具有较强的冲突性。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贫富差距,这些引发争议的社会现实,在“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故事中被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春节为爆发点。“即便故事是‘假’,但其所映射的‘城乡差距’却客观存在”。
此外,关于城乡的讨论其实是非专业话题,一件事能否成为公共话题的要素之一,是参与门槛,门槛越低参与度越高,类似于“孔雀女”“凤凰男”之类的议题,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每个人的经验就足够“刷屏”,众多网友在“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态下,对“城乡鸿沟”展开了一次次的舆论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舆情反转事件,折射出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信息传播平台、新闻媒体的把关机制仍需完善。“节假日期间,更需要加强把关,更需要从源头求证核实,在源头就消灭虚假信息。同时,还要做好文章导向的把关,避免城乡关系成为节日消费的‘大餐’。”相关专家建议。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无论是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还是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
“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
《官撕:冰封侠的背后》中透露,之所以拍摄第二部,是因为拍摄第一部时被公司前成员...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