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搜
报刊

不完美才是莎士比亚的恒久魅力

核心提示:我们也许会问,要画水果的话,为什么不画些新鲜、诱人,或者说完美的水果呢,就像在卡拉瓦乔之前和之后的许多静物画家所做的那样? 完美的水果更“漂亮”,不是吗?


卡拉瓦乔 《果篮》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跟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他生于1571年,比莎士比亚晚7年,死于1610年,比莎士比亚早6年。

在1590年代后期,卡拉瓦乔画了一幅名叫 《果篮》 的静物画。这是他相对早期的作品。在这幅画里,他画了一个藤编的篮子,里面堆满了水果,有苹果,有桃子,有梨子,有榅桲,有无花果,还有几串带霜的葡萄,桃子和葡萄还带着叶子。

如果我们看得仔细的话,就会看到苹果上有一个明显的虫洞;有一片葡萄叶子已经干得皱缩起来了;几片桃叶也已开始卷曲,上面还有虫子咬出来的破洞;一串葡萄最上面的几粒,已经干缩成了葡萄干了。也就是说,这是一篮有毛病的水果,是一篮被虫子、病菌侵蚀过,正在腐坏、变质的水果。

我们也许会问,要画水果的话,为什么不画些新鲜、诱人,或者说完美的水果呢,就像在卡拉瓦乔之前和之后的许多静物画家所做的那样? 完美的水果更“漂亮”,不是吗?

这显示了卡拉瓦乔的极端的现实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的卡拉瓦乔,抛弃了文艺复兴极盛期的大师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理想化。因为在现实里的水果,常常是不完美的。尽管我们仔细挑选,回家还是会发现有的有虫洞,有的有摔伤的地方。放久了还会发霉、腐烂。但我们要求于艺术的,常常是它比现实要完美。

卡拉瓦乔就拒绝了这种理想化,即便是在画一篮水果的时候。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里面,也写到了人性的两面性、人类处境的两面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1598年到1602年之间的作品。它可能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学者们在谈到 《哈姆雷特》 的时候,经常会引这段话:“(哈姆雷特:)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 他的理性多么高贵! 才能多么无限,动作多么敏捷,体形多么令人赞叹! 行为像天使,悟性像天神! 宇宙之至美,众生之灵长!”一般他们都只引到这里,后面有一个否定性的转折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因为只要再多引一句,我们就会发现哈姆雷特接着说:“但在我看来,这尘土的精华又算得了什么?”就这一句,把前面所说的全否定了。

这段话里暗含着一个上帝按自己的形象以尘土造人的典故,所以哈姆雷特称人为一件“作品”(work)。这件“作品”有很多像天神一样的伟大能力:他有理性,有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各种创造能力;他有像天神一样的美丽外貌,能做出敏捷优雅的动作。但是他还是上帝造的,并且材料是低贱的尘土,因此他有青壮年美丽、精力充沛的时候,但也会生病、衰老、死亡;他有创造性、建设性,能做出许多美丽的东西,但他也会有强烈的破坏冲动,毁灭许多美丽的东西;他能够向善,做许多好事,但他也会受恶的引诱,甚至做出十恶不赦的坏事。

《哈姆雷特》 全剧所凸显的,正是人类的这种双重性。比如哈姆雷特在杀死波洛涅斯之后,罗森格兰兹追问他尸体的所在,他却答道:“和泥土混在了一起。他原是泥土的亲属。”他进而思考肉体的速朽,和生命的轮回:“我们喂肥了其他动物来喂肥自己,而我们喂肥自己只是为了给蛆虫享用。”“人类可以拿吃过国王的蛆虫去钓鱼,再吃那吃过蛆虫的鱼。”

哈姆雷特进而从人生的无常,思考起行动的意义来。

在这出戏的第五幕第一场,哈姆雷特和霍拉旭悠闲地看着两位小丑挖坟 (他当时还不知道就是奥菲利娅的坟),他们一边抛出前人的尸骨 (因为教堂的墓地空间有限,所以常常需要挖出入葬已有一些年份的人的尸骨,给后来者腾出空间,以前在西方这是常有的事),一边无动于衷地开着玩笑,唱着歌。这时,哈姆雷特又开始谈论起生死:“亚历山大死了,亚历山大埋了,亚历山大归于尘土,尘土便是泥巴,我们用泥巴做成烂泥。难道他们没有可能用亚历山大所变的那团泥巴,来封啤酒桶吗?”

也就是说,连亚历山大大帝那样建立过伟大功勋的帝王,死后也不过归于尘土,那么一般人的行为,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开始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听说他是被叔父谋杀的消息以后,哈姆雷特并不是很愿意采取行动的。他感叹道,“这是个颠倒错乱的年代。哦,可诅咒的命运,恶意安排我生了出来,去重整乾坤!”他埋怨命运为了捉弄他,给他派了个他并不愿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他要诅咒它了。

哈姆雷特对做国王并不太感兴趣。他更喜欢在威登堡 (Wittenberg) 做他的大学生 (这其实是莎士比亚所犯的一个时代错误。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建于1502年,而戏中的哈姆雷特则生活在基督教传到丹麦之前的年代里),读他的书,作他的沉思去。在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后,他最初的想法,是回到威登堡,但被克劳狄斯阻止了,为的是把他留在眼前,加以更好的监视。

他跟克劳狄斯的过节也主要不是后者抢了他的王位,因为当时丹麦的王位并非世袭,而是推举的 (推举时也注重王族的血统和前任君主的举荐。如果哈姆雷特的父亲是寿终正寝的话,他没有理由不在死前举荐自己已成年的儿子,而哈姆雷特也没有理由不被推举为国王。正是因为他的暴死,哈姆雷特当时又在国外,而克劳狄斯想必也玩了一些花样,使得自己被推选为国王),而是他谋杀了他的父亲,又奸通了他的母亲。

父仇不得不报。人民不得不救。因为在这出戏一开始,克劳狄斯就被描述成了一个坏国王: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好酒。这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毛病,但好酒的国王,没有一个不荒废国事的。

而作为他父亲唯一的儿子,和丹麦王位最直接的继承人,这事除了哈姆雷特,又无人能做。

所以,尽管是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尽管心里多命运满怀着怨恨,但如果天降大任于己,无可奈何,硬着头皮也要做。

是率性而为,还是忍辱苟活 (To be,or not to be):这是个问题。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个问题。)是默然忍受暴虐的命运射来的矢石

还是拿起武器,通过奋战扫清如海的烦恼,更为高贵呢?

这段话的第一句,“To be,or not to be”,也许是莎士比亚最有名的一句名言了。许多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人,也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

对be这个词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其理解为“活”,那么not to be就是“不活”或者说“死”;另一种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哲学上的术语,也就是“存在”。我是同意后一种看法的。因为哈姆雷特既是个大学生,在剧本中,他又是个好作深思的角色,所以他考虑问题,肯定是站在哲学的高度。

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在讨论“存在”的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存在表现在10个范畴上面,那就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他这是把人和物合在一起说的。我觉得,对人来说,特别有意义的是他提到的最后两个范畴“动作、承受”,也就是所施、所受,他对别人做了什么和别人对他做了什么。对人来说,别人对他做了什么,和他对别人如何反应,实际上是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对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来说,行动是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存在就是行动。而人的自由,实质上就是选择行动的自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选择,不行动,我们就不存在了。哈姆雷特所面对的,正是一个重大的选择。

在这里,莎士比亚首先给了我们一个选择,To be,or not to be,也就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换句话说,在克劳狄斯对他做了那些事以后,自己到底是按自己想望的方式行动,还是不行动?

但因为“存在”这个词进入白话文的历史还较短,还是没有被归化为文学或诗的语言,所以我觉得也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将这句话译为“是率性而为,还是忍辱苟活”,同时让这两种译法并列,让读者各取所爱。

在提出“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之后,莎士比亚马上觉得它过于抽象,所以又加了一句作为解释:“是默然忍受暴虐的命运射来的矢石/还是拿起武器,通过奋战/扫清如海的烦恼。”在第一句里面,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一对选择;在第二句里面,他又给了我们一对选择。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对应于“拿起武器,通过奋战/扫清如海的烦恼”,而“不存在”,则对应于“默然忍受暴虐的命运射来的矢石”。

在这里,莎士比亚显然是在借战争做比喻。当敌人来进攻的时候,是默然忍受,任其宰割呢,还是拿起武器,奋力战斗?

作为一名武士,哈姆雷特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是的,武士。他不但是个知识分子,还是个武士。因为他是一名王子,而西方封建时代的王室成员与贵族,就是一个专门的武士阶级。哈姆雷特的剑法还非常高明,在决斗中能胜过雷欧提斯。他的父亲也是一名伟大的武士。

当然,战斗的一个结果,可能是死。所以他接下去说,“死,不过是睡眠———/通过这睡眠,可以说我们结束了/心中的伤痛,与肉体注定要接受的/那无数打击。这是我们/衷心期望的结局。”

也就是说,死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要死的,而且死可以让我们结束种种的挣扎,最终得到休息。

所以,经过了犹豫、拖延,哈姆雷特最后发出了奋力的一击,与杀父仇人同归于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非同寻常的戏剧天才,与这出戏内在的钢铁般的逻辑。

拒绝片面化、脸谱化,而把人看成一个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那么一个存在,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大师们的共同特点。不同于文艺复兴极盛期在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下的理想化倾向,这也是一种文艺复兴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还要阅读莎士比亚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阅读推荐

波士顿动力推小狗机器人:钻桌子做家务豪无压力

Boston Dynamics公司表示:“SpotMini是我们曾制造的最安静的机器人,它使用电动马达。身上配有各种传感器,可帮助其导航和移动操作。SpotMini能够自主执行许多任务,但经常需要人类的高级指导。” [详细]

2016-06-24 16:14:44 网易科技

中国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馆:失联中国游客已获救

据外媒报道,马来西亚政府在接到求救信号后开始搜寻一艘载有中国游客的失联船只。船上共有24人,包括12名中国游客,6名度假区工作人员和6名船员。 [详细]

2016-06-24 14:33:02 中国新闻网

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出炉:百度第二 苹果没上榜

被称为“中国版谷歌”的百度,排名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这家中国最大的搜寻引擎公司目前正在研发一个语音辨识系统,可以轻松的理解人类语言,并且正在努力将它应用到汽车自动驾驶的领域上。 [详细]

2016-06-24 13:37:15 参考消息网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