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nginx
首页>正文

韩春雨被指造假事件继续发酵 该有个了结了 

2016-10-12 15:47 | 法制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与实验本身的主观造假可能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若没有充分的调查,没有独立的论证,谁也不该匆忙给年轻的科研学者扣上臆断的黑帽子。

据媒体报道,韩春雨被指造假事件继续发酵。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13位科学家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能重复出韩春雨及其团队声称研发出的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基因剪切实验结果,并呼吁启动第三方调查。

韩春雨曾被媒体评价为“三无科学家研究出了诺奖的成果”,如今陷入“学术不端”的漩涡。此事不能一直拖下去,公众也需要一个权威的结论。面对质疑,韩春雨坚持“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正如评论者所言,一番番如此般自辩,感觉更像是官方式谨慎而消极的抗辩,而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坦诚地说理。这样的局面下,适时启动调查韩春雨或许才是捍卫学术尊严的一场“春雨”。

从目前情况来看,公众依然要保持清醒认知:“韩春雨实验”的不可重复性,与实验本身的主观造假可能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若没有充分的调查,没有独立的论证,谁也不该匆忙给年轻的科研学者扣上臆断的黑帽子。

但非专业人士不对韩春雨做有罪推定,并不意味着其本人能够忽略舆论情绪。作为年轻学者,韩春雨应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科学研究的尊重与严谨,以彻底公开或内部公开的形式,积极回应社会质疑。更何况,当事人因实验而荣誉加身,基于对公共资源的监督,理性来说,关于“韩春雨实验”也当有个清楚的最终版结论。

与此同时,和外界质疑相对应的是,河北科大一路扶持韩春雨的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选河北“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启动投资上亿的河北科大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高校作为衔接专业人员与社会的桥梁,也应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而不是给公众留下袒护自家人的口实。

以沉默应对学术争议,将对学术公信造成巨大伤害。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非三缄其口,唯有通过独立调查还原实验真相,让韩春雨现出原形,才能打消公众质疑。客观审慎地处理,才是全社会尊重学术的真正体现。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