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nginx
首页>正文

最靠谱的“秋冻”方法 会挨冻的人不生病!

2016-09-27 14:47 | 生命时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

到底怎样才能冻出健康?权威专家教你“挨冻”的正确姿势,远离疾病侵袭。

受访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 庄乾竹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 张继增

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气温较低时,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之际,仍恪守秋冻的信念,结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穿衣服”,应根据4个原则科学进行。

1秋冻必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2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34个部位要捂好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45类人千万别冻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这是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

就耐寒锻炼而言,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此外,还可经常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