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nginx
首页>正文
无标题文档

她是首个“留学老学生” 被称为“20世纪惊人的妇人” 

2016-09-09 09:40 | 作家文摘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54岁的农妇葛健豪来自湖南双峰县,她踩着一双小脚,要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成为第一个“留学老学生”。

葛健豪(拄手杖者)、蔡畅(前排左一)、向警予(前排左四)在法国蒙达尼女子公学时与同学合影

1919年12月,上海杨树浦码头。江面上的法国“央脱来蓬”号邮轮徐徐启航。54岁的农妇葛健豪来自湖南双峰县,她踩着一双小脚,要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成为第一个“留学老学生”,被舆论称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

他们的朋友,另一名奇女子向警予也在船上。35天的旅程中,她和蔡和森相知相恋,不知不觉都放下了曾经的“不婚主义”宣言。而蔡畅未来的伴侣李富春已经先期到达了法国,在那里,他们收获了爱情,也坚定了一辈子为之奋斗的革命信仰。

中共党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家族形成了,一门四个中央委员: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中共早期最主要的理论家、宣传家;向警予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中共唯一的女创始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蔡畅是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曾任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李富春曾长期任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而葛健豪虽非中共党员,却被称为“革命的母亲”,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

一家三代学霸

双峰县荷叶镇地处湖南中部,当地有三大望族,除了曾国藩家族,还有“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他们之间彼此联姻。

葛健豪自幼聪明伶俐,16岁时,她奉父母之命嫁给同乡蔡蓉峰。但她生性刚烈,当看到丈夫赌博、吸鸦片、娶小妾、虐待工人,屡教不改时,她毅然提出休夫。

葛健豪与秋瑾情同手足,她从小给儿女们讲曾国藩和秋瑾的故事,不顾丈夫反对,变卖家产支持子女上学。

秋瑾

1913年,蔡蓉峰为了500银元,要将年仅13岁的蔡畅许配给一个财主当小媳妇。葛健豪极力反对,与蔡和森商量后,决定带女儿逃婚。次年春天,年近半百的葛健豪带着蔡和森、蔡畅,还有寡居的长女蔡庆熙及其三岁的女儿刘昂,一起到长沙求学谋生。

到长沙后,葛健豪希望进入“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学习,但校方以年龄太大为由拒绝了。蔡和森遂替母亲写了呈文,到长沙县署告状,县署在呈文上批“奇志可嘉”四字,并通知该校破格录取。此时,蔡和森已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蔡畅入周南女校初级班学习。庆熙先入自治女校,后转入横粹女校,刘昂则进了周南女校附设幼稚园。蔡家祖孙三代5人进省城求学,一时传为佳话。

在这些开明的新式学堂里,他们都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蔡和森和毛泽东成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他们都是教育家杨昌济的得意门生,与萧子升并称为“湘江三友”。当时同学们称蔡和森为理论家,毛泽东是实际家。

蔡畅在学校认识了向警予,她还把蔡和森和毛泽东介绍给向警予,他们很快便成为好朋友。此时,家境贫寒的李富春也考入长沙名校长郡中学读书,国家的兴亡牵动着这些年轻人的心。

率先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

毕业后,蔡家租住在岳麓山下。这里也成了长沙进步青年聚会的地方。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毛泽东顶风冒雨跑到蔡和森家。看到浑身湿漉漉的毛泽东,大家都很诧异:“润之,你为何在这狂风暴雨之夜攀登岳麓山?”“这是为了领略《尚书》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情趣,并锻炼身体和磨砺意志。”毛泽东回答道。蔡和森听了很感动。

1918年春,蔡和森与毛泽东在湖南农村游历半个多月,回来后,毛泽东、蔡和森成立了新民学会。这是五四运动前最早的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大会就在蔡和森家中举行。

蔡和森

新民学会成立后,蔡畅写信告诉正在家乡湖南溆浦艰苦办学的向警予,并邀请她加入。

同年秋,向警予把溆浦女校暂时交给好友管理,只身来到北京。

这正与蔡和森的想法不谋而合。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为筹措湖南留法运动,只身赴京。在北京的一年,他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对俄国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

李富春也从长郡中学毕业,面对动荡不安的国内局势,他也懵懂地希望另辟出路。他是长郡中学最先报名赴法勤工俭学的。1919年10月31日,19岁的李富春乘坐邮轮“宝勒茄号”从上海启程,前往法国。

两个月后,蔡和森一家三口与向警予一起也自沪启航,奔向法国。最初蔡和森动员葛健豪赴法时,葛健豪充满了顾虑。但在蔡和森的鼓励下,葛健豪决定赴法,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到法国之后,蔡和森埋头“蛮读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他这时寄回国内的书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渠道。他写给毛泽东和陈独秀的信,为两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支持。在1920年9月16日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蔡和森明确提出党组织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从现有资料来看,这几乎是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向警予也受到蔡和森的影响,成为接受其“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一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旅日、旅法的华人组织中,也在同时筹建共产党组织。1922年、1923年,李富春、蔡畅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中共旅欧总支部的工作。

不婚主义者的爱情同盟

在去往法兰西的漫长旅途中,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心越走越近。赴法之前,他们都曾表示要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不考虑个人问题。1918年,“湘江三友”一起在岳麓山上谈古论今。当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毛泽东首先提议为寻求救国真理,甘愿终生不娶。蔡和森、萧子升深以为然。蔡畅也跟着宣言“终身不嫁”。没想到,这么快就遇到了知己。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让蔡和森和向警予情投意合。

蔡和森和向警予在船上合写了一首诗,题目叫《向上同盟》,表示在革命的征途中,要相互勉励,共同向上。

向警予

到了法国,他们很快结婚了,组成了令人称羡的“向蔡同盟”。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

在法国,蔡畅也放弃了自己“终身不嫁”的誓言。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理论刊物《少年》月刊。李富春因兼负发行任务,蔡畅因为负责旅欧支部一个党小组的宣传教育工作,两人经常碰面,渐生情愫。

1923年3月的一天,李富春和蔡畅携手走进巴黎市区一个半地下的咖啡馆,想单独庆祝这个属于他俩的日子。没想到邓小平提前得到消息,早早地躲在咖啡馆里。新郎新娘刚坐下,邓小平就突然笑着出现在他们跟前,一边道喜,一边嚷着要为大哥、大姐证婚。“李蔡同盟”相濡以沫,相伴到老。

蔡畅与李富春

1924年春,蔡畅在巴黎生下一个女孩,起名“李特特”。1925年1月,李蔡夫妇就接受组织安排,离开刚八个月大的女儿,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葛健豪一个人抱着孩子,在1925年回国。

斯人已去,信仰不绝

“向蔡同盟”也留下了一对儿女,蔡妮和蔡博。他们都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只好托付给葛健豪和蔡庆熙抚养。

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在武汉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监狱里阴森寒冷、臭气熏人。然而向警予却很乐观,只有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时,她才黯然神伤。她时常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说:“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吗?”说着,眼眶就湿润了。

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向警予都绝不透露一丝党的秘密。蔡和森闻讯后曾竭力营救,结果都失败了。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

三年之后,蔡和森也在广州牺牲了。蔡畅怕老母亲承受不住这接连的打击,一直隐瞒着这个噩耗。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这个伟大的母亲终于要休息了。临终前,她还一直不知道蔡和森已经壮烈牺牲。毛泽东为她提笔写了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1980年5月14日,邓颖超(右一)和邓小平(左一)夫妇向蔡畅(中)祝贺80寿辰。

1975年1月9日,李富春与世长辞,蔡畅悲痛欲绝。她将夫妻俩在银行的存款连同利息,全部交给了党。

1990年9月11日,蔡畅也离开了人世,但这个家族的信仰还在传承。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