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无标题文档

傅园慧“表情包”爆红 这样的变化在心理学上说明了啥?

2016-08-27 14:12 | 北京青年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傅园慧“逆袭”了,不仅打破了亚洲纪录,似乎还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审美取向;或者说,一些评价运动员的价值取向,在大众的眼中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里约奥运会已经闭幕了,很多难忘的情节依然历历在目。而今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金牌数量,一些运动员的真情流露、个性彰显同样也为人津津乐道。比如傅园慧答记者问时一连串夸张丰富的表情,令其在网络上大红大紫,甚至有社交媒体将其表情制成了“表情包”。在心理学方面,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按照以往的惯例,一位铜牌选手,是很难如此吸引媒体和大众的眼球的。而如今,傅园慧“逆袭”了,不仅打破了亚洲纪录,似乎还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审美取向;或者说,一些评价运动员的价值取向,在大众的眼中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这些微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包容、接纳、自信和轻松。如果大众对待体育的态度是轻松的,那么运动员也就轻松了。当然,“轻松”不是说运动员可以不努力了,而是说可以不去承载体育以外的压力了。

刘翔的几度沉浮与家长对孩子分数的表情

2004年,当时还并不广为人知的刘翔,一飞冲天,在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冠,为中国田径队创造了历史。从此,很多人都成了他的粉丝。刘翔也不负众望,之后夺得了众多比赛的奖牌,并且打破了世界纪录。但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刘翔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夺冠似乎成了刘翔的义务,有关方面甚至将刘翔获奖的队服都准备好了。这些做法将一个运动员压迫得几乎没有退路。比赛来临的时候,在万众瞩目之下,刘翔因伤退赛了。之后的刘翔惨遭责骂。2012年的时候,复出的刘翔再度神勇,技压群雄,对刘翔的喝彩之声再度响起。当然,随着关注的飙升,刘翔的压力也与日俱增。2012年比赛开始的时候,刘翔再度折戟。此后,大众对刘翔又是骂声一片。似乎刘翔辜负了自己的愿望,对不起自己的期待。

这种情形细想起来很常见,很像一位学生的家长对待孩子考试的成绩。如果孩子考试好了,家长则喜笑颜开,又是给孩子做好吃的、又是给买东西;如果考不好,家长则怒气冲冲、指责不停。

而家长这样长期与孩子互动下去的结果就是,学生早晚有一天会厌学。最多见的是考上大学之后,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一下子懒惰下来。“60分万岁”,曾经是几代大学生的口号和信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喜欢和爱好为什么被外在需求挤掉了?

分析一下这个在微信群里广泛传播的故事。

以前,有群少年经常在一位老者的后院踢球,声音很吵。少年乐在其中,老者却不胜其扰。但老者是位智者,没有和少年发生冲突。不但没有,而且还给这些少年一些钱。他说,我年纪大了,一个人很寂寞,有你们在这里陪伴着我很欣慰。过了几天,老人说,我的收入少了,给你们的钱也得减少了。又过了几天,老人给的钱更少了。这些少年渐渐不乐意了,心想,我们来陪你,你却给的钱越来越少,我们不为你踢了。以后这些少年不再出现在老者的后院。

在这个故事中,最初少年踢球很开心,并且与他人无关,只为自己踢球。这种为了踢球而踢球的目的就是内在目的,是以行为本身带来的快乐为目的,是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而老者则用给钱的方式,偷偷地将其内在目的置换为了外在的利益,踢球的目的不再是为踢球本身的快乐,而是为了钱。这种以外在目的为动机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外在目的的牵制。如果外在目的受挫,该行为也会受到抑制或影响。上面故事中,踢球这个原本带来快乐的活动的内动力,就这样被外在目的给挤走了。

很多学生也是如此,最初可能也是喜欢学习某一门功课的。但这种喜欢、爱好,不知不觉地被成绩、被排名挤掉了,学习成了实现某一外在目的的行为,甚至这些外在的目的不是学生本身的,而是家长的、老师的。这样原本喜欢的学习也渐渐成为了被迫完成的苦差事,即使成绩不错,也难以一直优秀下去。反观一些高考状元,这些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是主动学习的。学习、探索、思考本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就是对学习行为的奖赏。这种来自内部的自我奖赏,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使其成为高考的佼佼者。

体育也是如此。在没有众多期冀的时候,刘翔可以飞得很高。在几乎全国人民都聚焦的时候,这种外在目的带来的压力会极大地干扰其正常的训练和发挥。奥运赛场上的跨栏承载了太多体育以外的东西,最终演变成刘翔心底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降低外在目的,将手段目的化

现如今人们对待体育的态度变了,宁泽涛未进入半决赛,孙杨因病退赛,大众也没有口诛笔伐,而是淡然处之。在这种成熟的心态下,体育就回归了体育本身,而不再承载着民族尊严、国家威望、个人情感及其他的特殊的意义。

其实,不只是体育,在很多事情上,外在目的过强,都会干扰行为的正常进行。比如失眠。有的患者为了让自己睡得好一些,每天做很多事情,比如跑步、泡脚、睡前喝牛奶等等,就为了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但做得越多,对睡眠的期待越高,越谨小慎微,入睡反而更加困难。相反,如果降低外在目的,跑步就是为了体验跑步的畅快,泡脚就是为了泡脚的舒适,喝牛奶就是为了体验牛奶的香甜,那么睡眠背负的压力就会降低很多,入睡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也就是说,手段本身如果成为目的的话,那么目的的实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人力,听天命”,说的都是将达成目的的手段视为目的,重在体验过程。过程完满了,结果基本差不了。

因此,一些家长、老师、管理者也要注意,如果想达到很好的效果,不妨试着用用减法,降低你的外在目的,或许对方内动力会被更多地调动起来;如果对方在其活动中很享受过程本身,那么可能就要感谢你了,因为你让对方感受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文/宋崇升 卞清涛(北京回龙观医院)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