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无标题文档

深港通开通在即对市场影响几何?取消总额限制有何深意?

2016-08-20 15:34 | 国搜报刊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根据沪港通的经验,深市稀缺标的将是关注的重点,港资会重点选择那些业绩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行业龙头股。港股中AH价差较高的股份及内地市场欠缺的标的更受内地机构投资者的欢迎。

市场期待已久的深港通终于靴子落地,8月16日获得国务院批准,并预期在4个月内开通。但是在机构眼中,深港通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在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之下,仅凭一个深港通很难撬动大盘进入上升通道,且“港股通”的短期表现会好于“深股通”。

根据沪港通的经验,深市稀缺标的将是关注的重点,港资会重点选择那些业绩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行业龙头股。港股中AH价差较高的股份及内地市场欠缺的标的更受内地机构投资者的欢迎,部分优质中小市值港股有望迎来炒作机遇。

深港通影响有限 港资青睐绩优“稀缺货”

继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后,市场期待已久的深港通终于靴子落地,8月16日获得国务院批准,并预期在4个月内开通。利好消息兑现影响,A股市场“理智”度过了获批后的首个交易日。那么,深港通的开启对市场影响几何?

短期带来的增量资金有限

回顾过去一年多以来,沪港通开通后,从香港市场到A股市场,大起大落犹如过山车。但此次深港通的推出,市场气氛明显不及当年。对于深港通落地能否再次启动一轮牛市行情的疑问,增量资金的动向成为左右大盘的重要因素,而2014年11月开通的沪港通为深港通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从历史数据来看,沪港通推出后带来的增量资金并不显著。

截至2016年8月1日,沪股通剩余总额度为1543亿元,考虑到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这意味着沪港通开通后1年半多的时间,沪股通已使用的额度还不到一半。从单日使用额度情况来看,除了开通日当天沪股通用满了130亿元上限外,再无单日用满额度的情况出现。事实上,自开通至今沪股通平均每日使用额度不足6亿元。

而在深港通细则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不再设立投资总额度上限,这对市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有不少市场人士表示,深港通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有机构估算,深港通开通将为A股带来750~1500亿元的增量资金,对A股的推动作用不大。

与沪港通相比,深港通在基因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深市的市盈率远高于沪市和港股,这有可能导致国际资金短期内不会过深介入深市。遥想当年,从2014年11月沪港通启动之后,指数在多种因素合力下由2400点展开牛市直到2015年6月见顶。但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当前和沪港通推出时的市场环境的区别,深港通、沪港通的受益逻辑不能完全比照。

在机构眼中,深港通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A股加入MSCI指数的主要推进步骤之一。广发证券认为,在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之下,仅凭一个深港通是很难撬动大盘进入上升通道的。

深市稀缺标的将受益深港通

根据沪港通的经验,相对港股而言,深市稀缺标的将是关注的重点。深港通开通后,港资会重点选择那些业绩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行业龙头股(见附表)。

沪港通开启至今,沪股通累计买入金额排名靠前的股票中,大秦铁路和上海机场是仅有的两家上榜的交运企业。在交运板块中,高速公路行业的周期性较弱,现金流充沛。记者梳理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发现,高股息率且未在香港上市的粤高速A和东莞控股,以4.57%和3.27%的股息率水平位居前列。

从沪港通及QFII的投资偏好看,海外资金一向以价值投资为主,所以重仓个股给投资者布局深港通提供了参考。在已经公布中报的公司中,海康威视颇受QFII偏爱。二季度末,共有3家QFII现身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有1.56亿股,占流通股比例为3.32%。除了海康威视,老板电器、歌尔股份、双汇发展等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也都有2家以上QFII现身。

而对于尚未公布中报的上市公司,可以参考一季度被QFII重仓的深股通标的,其中也不乏一些资质不错的白马股。上市公司一季报显示,美的集团被4家QFII扎堆持有,深圳机场、格力电器、燕京啤酒、五粮液均有3只QFII集体现身。从QFII持股量占流通股比例看,QFII对宁波银行的持股比例超过15%,对苏泊尔、美的集团的持有比例在5%以上。

小心伪深港通概念股

对于有些所谓的深港通概念股,在华丽外表之下真实的受益情况并不显著,甚至完全扯不上关系,它们可能也是香港投资者眼中的稀缺标的,但稀缺并不能与港资流入划等号。

对于军工、有色和农业板块来说,在深港通的光环下,一度被认为是香港投资者眼中的“稀缺货”。事实上,香港机构投资者对军工股基本不感兴趣,他们偏向于业绩优良的大盘蓝筹股。这从沪股通开通后港资实际配置情况就能看出来,港资主要配置在食品饮料、非银金融、银行、汽车、公用事业等领域,在国防军工领域配置很少。

而近期大盘蓝筹股表现亮眼带动市场成交金额回升,叠加深港通利好预期,券商股也有一定程度的估值修复。但分析人士认为,深港通的开通将吸引海外增量资金入场,直接为券商带来业绩增长,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上半年券商业绩大幅下滑,利润同比腰斩的公司比比皆是。

而从沪股通的经验来看,把深港通的投资机会放在AH折价股上并非良策。深港通获批的当天,AH折价股已仅存4只,且无一为深市标的。反过来,AH溢价最高的港股标的,本来会被炒家青睐而推高股价。但讽刺的是,反倒是A股的浙江世宝、山东墨龙、东北电气、新华制药、海信科龙几乎全部涨停,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溢价率在100%以上且是深市个股,这样进一步拉开两地的差价,上演了“水往高处流”的反物理现象。

雪球资深投资者骑行夜幕的统计客指出,这“柏林墙”只是获准推倒,现在境外的水远未到来,就算来也不可能被打了鸡血去购买溢价最高的股票。所以,近日溢价最高的这5只深港通概念股,只是境内搏傻资金在兴风作浪。

深港通对港股的机会是历史性的

8月16日,在历时2年多准备之后国务院终于正式批准了《深港通实施方案》,深港通开通虽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小步,对香港证券市场影响却将是历史性的。从此,港股市场的生态有望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无疑会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港股通”的短期表现会好于“深股通”

笔者认为“港股通”的短期表现可能会好于“深股通”。以“港股通”现有的运行情况来看,“港股通”几乎在每个月都是呈现净买入状况。尤其是在最近两个月,随着美元的走强,国内投资者对港股的配置需求开始大幅攀升。截止到7月29日,“港股通”的使用额度已经达到了2008亿元,占到总额度的80.32%。如果照最近两月的增长速度,最迟两个月内,“港股通”的额度就将用完,开通“深港通”增加“港股通”的额度已经迫在眉睫了。

“港股通”在最近开始持续火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港股的低估值带来了很强的吸引力。由于内地的股市在近半年一直处于横盘震荡的状态,内地的投资者逐渐的把目光转向了香港。有很多优秀的内地企业都是在港交所上市,并且相比内地同类的企业,估值要低很多。2,随着欧元和英镑的走弱,美元开始走强,这促使内地投资者加强海外配置,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需求,而“港股通”则是实现这一需求最便捷的手段。因此,在港股低估值和美元走强的背景下,虽然“港股通”仍然存在较高的汇兑费用、印花税及佣金,但是笔者认为投资者短期对于“港股通”的热情将会持续火爆,短期南下的资金将会大于北上的资金。

深港通开通后哪些港股有望受益?以沪港通为例,AH价差较高的港股股份及内地市场欠缺的标的更受机构投资者的欢迎。以持股价值计算,前10大通过港股通持有的股份为汇丰控股、建行、工行及腾讯等大型股。以持股数量占总股数计算,前10名除了神州控股外,其余均为AH价差较高的股票,当中包括京城机电、南京熊猫电子及东方电气等(见表1、表2)。

部分优质中小市值港股迎来机遇

目前港股共有1900多只股票,除了280多只中大市值股票外,大部分中小市值股很少有人问津,市场长期来很少给小股票合理的估值,其中近10%的股票甚至成交量非常稀少。

目前,港股市场的中小市值板块整体估值在5~6倍左右,是全球主流市场最低的,很多小股票PE才1~2倍,PB才0.1~0.5倍,股息率可以轻易到10%,个别的甚至在20%以上,而且这些股票很多都是内地的优秀企业。

另一方面,由于内地市场相对封闭,A股中小市值股票却长期享受高估值,可以说整体估值在全球市场是最高的,平均市盈率高达40~50倍。很显然,深港通正式开通后,两市场估值的“一高一低”将给市场必将带来巨大震荡,无疑这对港股市场的中小市值板块,尤其是质地优秀具高成长性的个股是重大机遇。

但是由于两地市场处于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首先市场制度和交易机制不同(见表3),尤其是市场监管、风险偏好、投资者构成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内地投资者在通过深港通参与港股,抢抓小市值股票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必须充分了解并深刻认识港股市场的风险。个人认为,参与港股的第一要务是必须规避“老千股”。根据本人多年的投资经验,港股的老千股一般具以下6个特征:一是名称中往往有“中国”二字;二是从K线组合能看出有大比例的送股与合股;三是经常会再融资,尤其是超低价供股;四是很少有现金派息;五是香港本地企业居多;六是往往都是仙股。

深港通取消总额限制有何深意?

众所周知,在开通沪港通的时候,规定两市全年的相互投资额度上限,其中“北上”的沪股通是3000亿元人民币,“南下”的港股通是25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无论是沪股通还是港股通,额度都是大量闲置的。但不管怎么说,总额限制这一条的存在,终究还是会给投资者带来某些压力。

原因很简单,当投资者将大资金投向某个市场时,总是希望随后还会有更多的投资者也紧紧跟上,这样才会使得行情的上涨有更为扎实的基础。一旦限制了额度,实际上也就提示,来自这一途径的后续资金将可能有限,这很自然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于后市判断,从而对其投资行为构成某种制约。在两个互为开放的市场中,额度限制实际上起到了某种行政调控的作用。尽管说,在互为开放的初期,以及在风险控制手段还不那么健全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限制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这种充满行政色彩的调控制度,还是会让人感觉到虽然是开放了,可在程度上还是比较有限。

事实上,这种总额限制,其影响不仅仅是在沪港通上,也会对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带来某些不利的因素。MSCI几次拒绝接纳中国A股,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股市虽然已经对外资开放了,但一直有额度限制。如果明晟指数接纳了A股,众多以该指数为标的的基金都采取简单复制的办法进行操作,那么很可能会用完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及沪港通在内的所有额度,从而使得相关基金难以开展有效的操作。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这种状况恐怕未必会出现。但现在没有,不等于说以后也肯定不会有。作为一项政策,应该具有必要的前瞻性和相应的提前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取消资本市场对外资进入的额度管制,应该是一个必然趋势。

无疑,在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在资本项目下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放弃QFII以及RQFII的额度管理似乎不太可行,因此现在在新推出的深港通中不再设置总额限制,同时也相应取消沪港通中的总额限制,就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改革。深层意义在于,通过进一步打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大门,为境内外资金向对方市场的投资提供相应的宽松条件,同时也明确地表达出进一步开放的决心,以利于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

后者也许更为令人关注。诚然,基于目前的实际状况,在取消总额限制的同时,依然还是保留对每天交易规模的限制。等到深港通开通以后,“北上”的资金每天最多可以达到260亿元,而“南下”的资金也可以达到210亿元,这个数量不算太小,而且因为这只是对每天的交易限制,在一个连续交易的市场中,其制约作用是会被弱化的。而以每年250个交易日计,在理论上今后“北上”的资金容量是65000亿元,“南下”的资金容量是52500亿元,都要超过现在QFII和RQFII以及QDII的总额许多倍。

当然了,有了足够的交易额度,不等于就会有相对应的交易发生。虽然港股通的出现,化解了总额限制问题,但是也有一些方面同样需要加以改进与提高。只有各方面制度都完善了,取消总额限制的意义也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沪港通以及深港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其对于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也就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这些正是大家所期待的。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

相关搜索:

更多 首页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