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创新>正文

新生态下媒体如何焕发新的光彩?

2017-11-29 21:29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对于正在经历转型融合的中国媒体来说,同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新时代、新气象、新生态,肩负特殊使命的媒体又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焕发出新光彩?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最强音。对于正在经历转型融合的中国媒体来说,同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新时代、新气象、新生态,肩负特殊使命的媒体又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焕发出新光彩?

丰富的媒体生态更需把握共性

“现在的媒体生态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在2017中国全媒体新生态高端论坛上,新浪新闻总编辑孟波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孟波看来,所谓的丰富,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从媒体技术手段上看,初露锋芒的机器人写作、已经熟练使用的大型航拍无人机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其二,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也空前丰富。从原来最基础的图片、音视频到现在的短视频、H5以及直播、动漫等多种形式,几乎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其三,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做资讯客户端,比如360、猎豹等,更别说媒体“主战场”的竞争。

SMGE融媒体中心首席内容官宋菁菁对此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目前的传媒生态千姿百态。媒体进行融合后,新媒体的工种增加了很多,比如技术运维、网络直播人才岗位以及相应的产品运营团队等。

在宋菁菁看来,丰富的媒体生态背后,同样折射出一些问题。比如,越来越炫、越来越酷的“创新”之外,并没有给网友和受众提供更多附加内容;过分创新和过度包装反而使新闻报道本身被弱化。

“与原来不同的是,现在的产品形式和传播量会有很大分化,你最重视的内容未必是传播量最大的,但能够给你带来最大传播量的又未必是你最重视的内容。”在宋菁菁看来,这就需要整个媒体生态把握一些共性,包括内容的底线、坚持作品的品相、作品的调性等。

抓住变化中蕴藏的机遇

“媒体现在的生态,已经从原来相对自产自销的封闭状态,走向了一个开放的模式。原来只是专注在内容端,现在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第一财经副总编辑张志清说,现在做新媒体不仅要做内容生产,同时要做内容运营以及内容分发,这三者已经成为一体,成为构架起内容的组成部分。

张志清提到的这种变化,使媒体从业者不仅要关注内容,同时要关注渠道,更要关注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内容、渠道、技术、用户构成了新的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这种变化,同样会导致现有媒体运营方式和组织生产流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我想这样的变化可能也会产生很多新的机会。”在张志清看来,在互联网上,内容或许就是一个好的连接点,它可以连接你的用户,也可以连接你的客户,同时也可以连接你的上游和下游,对于专注自己受众人群的媒体来说,机会反而会更多地冒出来。

北京时间副总裁孙彦新直言,内容分发这一行业市场格局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未来的机会有可能在哪里呢?也许过几年,以触控为主的人机交互方式会以语音为主或者是语音和触控相结合。也许现在内容的应用场景——手机,未来会变成冰箱帮你推送。“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多场景多平台多终端都有颠覆的机会。”孙彦新认为,但这样的机会,是给那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媒体的,而不是内容密集型媒体的。

不因追求一时繁华而忘了本真

“这两年,我所在的团队已经走了差不多10个优秀记者,他们没有一个去其他媒体,全都去了开价很优厚的企业。”北京青年报社“政知局”系列公众号负责人郑绍清提到了一个很多当下媒体面临的尴尬境遇。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媒体大战中,人才流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是牵动媒体发展的关键一环。九派新闻总编辑谌达军以切身感受为例说,在改造团队时,他曾到武汉几家知名高校交流,发现高校的人才同样缺乏。

新秀缺乏与精英人才的流失成为媒体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愈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却对媒体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更严苛的挑战。“就媒体影响力而言,可能我们最擅长的事情还是回归媒体本身。”孙彦新直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产品无内容,有内容没意思。

“我们要有一种心态,就是拥抱变化。”孟波直言,对于媒体行业发生的变化,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反思不代表拒绝进步。在他看来,在新的生态下,媒体要回归到本真,不要因为追求一时繁华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媒体的新生态同样需要我们媒体人新的心态。”温州报业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乐天感慨,媒体人只要坚守情怀,不忘初心,依然能够活出精彩。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