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摘>正文

雁门关:在故事里慢慢变老

2017-09-22 11:30 | 新华每日电讯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雁门关古称勾注塞,称天下九塞之首。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主要边防要塞和交通咽喉。重关鸟道,维系天下安危,牵扯黎民生计。

雁门关隧道在从二连浩特到广州的二广高速公路上,长5公里,不算短,车行只几分钟。一个瞬间,一条隧道,不经意穿过的山峦,沉积着两千多年的风霜血泪。

雁门关古称勾注塞,称天下九塞之首。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主要边防要塞和交通咽喉。重关鸟道,维系天下安危,牵扯黎民生计。千百年来,多少出彩的、普通的生命在这里来来去去,多少真实的、衍生的故事在这里生生灭灭。

雄关踏访,追寻那些梦想与陨落、越过与等候的往事,体会歌者唱得出、唱不出的种种况味。

许多故事有伤心的理由

“听说是杨元帅为国丧命,不由得年迈人珠泪淋淋。杨家将保社稷忠心耿耿,数十载东西征南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老汉我听得明来记得清。”这是京剧《杨门女将》中采药老人一段“二黄原板”。

明月楼是雁门关北口第一道门户,楼前广场上,杨家将群像分列左右,这边杨业带10位男将,那边佘太君率12名女将,均为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两队人马,携刃骑行,似乎要将人带入雄关那峥嵘过往。

雁门关是大宋北门锁钥,在杨家将的史实和传说中,雁门关都是主战场。杨业(杨令公)原是北汉将军,宋灭北汉后降宋,镇守雁门关。980年辽军十万来犯,杨业以数千人退敌,“杨无敌”威名大震。

986年宋军伐辽,杨业是西路军副将,主将潘美(潘仁美)。西路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因主力东路军失败被迫撤退。为将百姓迁到内地,杨业受命孤军出雁门,他认为是冒险但也只能出征,行前与潘美相约在陈家谷口接应。

杨业带残兵杀出重围赶到陈家谷口时,却发现无人等候。他力竭被俘,于雁门关外绝食而亡。宋廷问责,潘美因指挥不力被降职,后复任,并未如评书中被杨六郎追杀。传说里杨令公死是因潘仁美陷害,潘仁美由此成了奸臣代表。

潘美本宋初名将,并没有那么不堪。镇边祠里有潘美塑像,在武惠堂中,堂前对联:“万里鞍马高低路,一遭是非荣辱身。”堂中只有他孤零零一尊像,导游称,因战功为其立像,有非议让其独居。潘美活了67岁,戎马一生,在平灭南汉、南唐、北汉中功勋卓著,一朝败绩,是非缠身,在雁门关上落个形单影只。

镇边祠在关城南邻,原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始建于1506年,为明代守关将士纪念战国时期赵将李牧所建,李牧是守卫雁门首位名将。清代雁门关撤去军防,李牧祠荒弃,1856年僧人在此兴建寺庙,过殿里仍塑有李牧像,称镇边寺,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毁坏。2009年复建后,成了守卫雁门关诸多名将能臣跨时空“聚会”之地。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在恒山山脉中的天然陉道之上,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入其间”而得名,关上有联语云:“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恒山山脉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分界线,战国时赵国在此修建长城,秦、汉、唐、宋直至明代,这里烽烟不断,发生战事数以千计。

专家称“在整个长城地区,像雁门关这样打过很多仗的并不多。”这些战事中,有几位战狼式人物,用勇毅和智慧保卫了耕织的平静安好。可他们不仅要直面沙场的惨烈,还要经历朝堂的凶险。常常能杀出尸横遍野的战场,却走不过冠冕堂皇的官场。

战国后期李牧镇守雁门,曾一战歼灭匈奴十万骑,使之十多年不敢来侵扰。后秦国施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告李牧谋反,李牧被逼自裁。秦初蒙恬率军30万出雁门关,北逐匈奴,开疆拓土,修建长城。秦始皇去世后,因与权臣赵高不睦,赵高撺掇秦二世迫蒙恬自尽。雁门关附近代县门王村有蒙恬墓。

汉将李广曾任雁门太守。一次战斗中,3名匈奴神射手射杀汉军数十人,李广出马杀二人,擒一人,被敌数千骑包围,李广命部属下马解鞍,敌疑有诈不敢进。这时一名敌将冲来,李广上马将其射杀,敌终退走。但直到年近花甲,尚未封侯。在漠北战役中他主动请战,带东路军策应卫青主力,结果因迷路误了会师约期,卫青追究,李广愤愧自戕。

镇边祠里,几位威震雁门的名将,都选择了自杀,卫国功勋换不来生存机会,这古老的要塞几多悲壮凄凉。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身经百战的名将,落得无奈自尽的结局。人们常归结为奸臣当道、小人作祟。“萤光熠,伤明月。纵潘杨不语,世人还说。可恨忠奸多惹瀣,直疑清浊都含谲。”

世上不乏小人,如郭开、赵高,堂堂君子经常不是他们的对手。但名将自殒,也不全因小人。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小人的算计,上司的偏狭,自己的局限,再加上造化的捉弄,是非功过、荣辱存亡,颇多无奈。穿上人生的华服,就难以拒绝里面的虱子。

李广功高难封侯,既有生不逢时的因素,也有自身不足的原因。年轻时逢文景之治倡文偃武,建武功不易,好不容易在平定内乱中立功,又没把握好政治分寸,交接藩王,被景帝猜忌。武帝兴兵时李广已老,卫青年轻才高且是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只能往后排,加上个性刚烈孤傲,玉碎的结果仿佛注定。

杨业之死,与其说是被人陷害的偶然,不如说是不被信任的必然。虽说杨业的才能受到赏识,杨家的忠烈也被朝廷嘉奖,但杨家将在宋军中地位并不算高,也没有获得独立的指挥权。作为降将,难以和太祖的兄弟兼太宗的岳父潘美相比,杨业以至杨六郎在宋实质上都属于控制使用,宋朝皇帝本就提防武将,何况是降将。

杨业被迫出战时和潘美告别说,降将本就该死,还能掌兵已是恩典,既然还不信任,只能挺身先死。这话不是慷慨悲壮,是凄然绝望。

杨业以死示忠,宋太宗看起来也挺感动,却不安排杨六郎到对辽战争的一线,反而派到南方。当时宋辽战事不断,然而直到太宗去世后,真宗才调杨六郎回北方。从28岁到41岁,冷兵器时代一个将军的黄金年华,杨六郎只能怀着杀父之仇,在南国空自北望雁门烽火。

杨家将的传说开始非常悲情,但最后还是奸臣被处理,忠臣受重用,大仇得报的大团圆。现实的杨家确实悲情,但大团圆则未必。太宗朝思暮想打败辽军,却始终不给让辽人丧胆的父子一个充分施展的平台。

即使没有传说里的曲折和圆满,杨家将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史实也足以让人钦敬。这正是杨家将故事能一再演绎的基础。传说有传说的精彩,真实本身却比传说更有意味,杨家将经受的怀疑和委屈如果剖解出来,可能比传说更深刻,更能透见世事和人心。

不过雁门关下,确有杨家将后人聚族而居。在代县鹿蹄涧村,现今近千名村民多是杨家将后裔。村中杨忠武祠建于元代,为杨业后人杨友、杨山兄弟奉敕修建,他们定居于此,繁衍至今。

杨忠武祠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塑像22尊,既有杨业、佘太君、杨延昭、穆桂英、杨宗保等。祠堂内存有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10篇,以及历代颂扬杨家将的题词、碑刻、匾额等。镇祠之宝是《杨氏宗卷》,为南宋遗物。

清人广荫《题鹿蹄涧杨公业祠堂》云:“仙鹿留蹄去未回,巍峨寺宇建山隈。令公自是能全节,炎宋何时能爱才。遗节至今留战血,荒碑何代长霉苔。楹联题额份无数,名宦诗人几溯回。”

胡汉不归路 一个输一个苦

“来到绝岭,放眼四顾,但见繁峙、五台东耸,宁武诸山西带,正阳、石鼓挺于南,其北则为朔州、马邑,长坡峻阪,茫然无际,寒林漠漠,景象萧索。”

这是金庸《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过雁门关时所见。知道雁门关,一些“70后”是从杨家将故事,一些“80后”则是从《天龙八部》。这部名作以宋辽时期为背景,书根由雁门关而起,高潮在雁门关落幕。

萧远山在雁门关被误为辽国奸细被中原武林截杀,由之展开了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书中奸细之事是个误会,但历史上宋辽边界确实谍影重重。

辽朝间谍主要活动在河北和山西,河北以今雄安一带为多,山西则集中在雁门关地区。宋在雄州设有机宜司,专门负责刺探辽朝机密。议和后,改名国信司,又称主管往来国信所,负责与辽朝外交往来事宜,核心职能还是搞情报,外交人员都有责任。包拯1045年出使辽朝,回来后报告:“臣昨奉命出境,敌中情伪,颇甚谙悉”。

辽朝做间谍工作也十分努力,飞狐招抚司、西南面招安使司等都是谍报机关。在宋代之前,辽在中原就有间谍组织。《玉堂闲话》载,后晋时,有个女子貌美而无腿足,其父用车推着她在中原的都市行乞,深房曲巷、华屋朱门,她都能进。后来破获了一辽间谍组织,这美女是总头领,已掌握了大量情报。书中丐帮消息灵通,看来有所本。

《天龙八部》写萧远山是在雁门关遇埋伏,后到少林寺出家,这也有一定依据。在山西不少辽谍化装成僧人。不过他们选择的不是少林寺,是五台山。

雄州曾上报:辽朝派雁门关以北应州、朔州、蔚州、武州等地的人,以去五台山出家为名混入宋地,探刺情报。朝廷赶紧下诏:五台山各个寺庙接收新的出家人,没有可靠的人家作保,一律不准入籍。

1036年,宋在五台山设立了“勾当寺务司及真容院兼兴善镇烟火巡检司”,这么长的名称,列出的职能包括管理宗教事务、消防、地方治安等,但其主要职能却没显示,是个反间谍机构,直属朝廷。

萧峰最后在雁门关自尽,他身为契丹人而在宋长大,胁迫辽主答应不再犯宋后感到成了契丹罪人,无颜活于世上。书中三兄弟身上都潜藏深层矛盾:段誉是家庭的,虚竹是宗教的,萧峰是民族的,最后只有萧峰选择了死亡。

胡汉不归路,到雁门关走到了尽头。

现在雁门关有处景点叫“萧峰跳崖处”,这个断崖之上,立着个石碑。有关人士说是按书中的描述,在山上寻找确定的,以满足爱好者的寻访热情。

网上颇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其实,也不必太在意。穆桂英、杨宗保等都是史上无正式记载的人物,雁门关前立着他们的雕像也没听谁说过不合适。

成功的艺术形象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标记不足为怪。只是不知道,这萧峰能否像穆桂英一样千百年来一直流传。

有位古典文学教授前些年开始研究金庸,得到过学生的热追。可近年给“95后”开讲座,不少听众难有共鸣,因为没读过。

那些曾彻夜捧读金庸的少年,已经捧着保温杯了。

现实世界里慢慢老去的雄关,虚拟世界中还在生发着故事,属于玩家自己的故事。“看生死事眼前事风驰电掣,盼无常事世间事抛却我执。贪恋今日决战时快意恩赐,唯愿来日放下时随心所致。”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抱,岂乐服远贾。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亦何苦。”金代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写了一位经过雁门关的商贩。

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连通中原与草原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没有战事的时候,无尽的商旅南来北往,辛劳翻越。为了赶在春天时到达漠北,他们常选择在冬天经过雁门关,“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不知是什么样的希望火光,点亮那些行人的孤苦旅程。

一百多年前,镇边寺的和尚为统计进出关人数,在关口放了斗和黑豆,请每位过客往斗里放一颗黑豆,一天下来,装了三斗半,合20多公斤。

关城边有个雁门关驿站,是山腰一排窑洞,说是昔日行旅之人歇脚处,有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等。介绍上说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20多个帝王,卫青、李靖、徐达等20多员大将以及王昭君等多名公主曾在此歇息。

“月昏黄,返照雁门关上。塞外风霜,悠悠马蹄忙。镇日思想,长夜思量,魂梦忆君王……凝眸望野草,闲花驿路长,问天涯茫茫。平沙雁落,大道霜寒,胡地风光。剩水残山,残山剩水,无心赏。”昭君出塞那个塞就是雁门关(勾注塞),黎锦晖这首《昭君怨》书写了王昭君出塞心情。

那数不清的“黑豆”们,是怎样地越过山丘,又有什么样的际遇和心绪呢?

雁门关外有个歧道地,向西去杀虎口是走西口,向东到张家口算走北口。当地人说,有人出关谋活路,却不知去向何方,就脱鞋往天上一扔,落下来鞋朝向哪边,就奔哪边。

歧道地边上有道黄花梁,民歌唱道:“上一个黄花梁,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的老婆,后想我的娘呀!”

女性在雁门关留下的印迹不多,但作为母亲和妻子,她们的音容伴随着无数翻越者的漫漫愁程,而这旅程也是她们的日夜牵挂。“大雁回家孤雁飞,你走口外扔下妹妹。阳婆(太阳)一落点着灯,灯看我来我看灯。一对对枕头花顶顶,一床床盖体(被子)半床床空。提回盆盆顶住门,摊下枕头短下一个人。”

在清代晋中一带的地方志中,有不少烈女的记载,男子婚后出雁门关谋生,回来的常常只是棺木,女人只能守着孩子苦度余生。

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中表现:清末,平遥一票号赵东家抵尽家产,和200多名镖师出雁门关,经蒙古到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独子。7年后,赵东家和镖师们已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演出没有展现路途的艰险,却通过亡魂归来的方式,诉说着远行的伤?。

多少远行,无人等候。多少等候,无人归来。多少缺憾,交给时间,多少时间,归于虚幻。

而现实之中,又有多少的远行和等候,正在开始。

只不过,已不是旧时关路。

过了明月楼是雁门关村,村民说村子有几百年历史,祖上是靠护关谋生。古道艰险,护关是护送过关,工具是磨棒(约一米五长、十公分粗的木棒),扛着磨棒到山顶,等车来了用磨棒横绑在车轱辘上,下山时增加摩擦减速,沿路扶持,既要力气,也要技术,还得靠运气。这是近百年前的事了,当时路是石道,大车轱辘是铁皮。

1922年,阎锡山在雁门关修建了盘山公路。路好走了,车减速能力也在提高,胶皮大车越来越多,护关渐成往事。

1937年,名记者范长江经雁门关写道:“车从西北山涧谷道上升,谷将近处,汽车随奇巧工程之大盘道登雁门山,工程之艰巨,与路基之安全,皆不可多得。”同年,历史学家顾颉刚乘车过雁门关统计,上山下山共拐了74次弯。

2003年,高速公路雁门关隧道开通,结束过雁门关需走盘山道的历史,也为雁门关天然的要冲地位画上休止符。

十里隧道,直行转眼即过。这条隧道穿越恒山山脉的21条地质大断层,软弱不良地质的比例占隧道总长度的78%。

这条隧道穿越两千多年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其中血泪情仇不知比这隧道长出多少。

踏访雁门关,中午一时多出关,墙上的电子屏上显示当天出关人数,第78位。78颗黑豆,有一两吗?

据代县旅游部门介绍,近几年地方已投数亿元建设雁门关景区,整修明代关城,虽然隧道里车辆川流不息,下车上山访关的游人并不多。

雁门关,不尽的故事,在隧道里瞬间的穿行中,无声无息地流逝。

雁门关:在故事里慢慢变老

( 2017-09-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雁门关城和镇边祠。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