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搜
报刊
一带一路 书香绵长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不仅打开了世界新格局,也同时打开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出版界因此掀起了新的出版热潮。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不仅打开了世界新格局,也同时打开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出版界因此掀起了新的出版热潮。其中人文历史类图书的出版不仅成果丰硕、品种多样,更是有助于重塑我们的历史视野、为今天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本期青阅读关注的就是其中的翘楚。

丝路文库: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最近,应沙特国王萨勒曼、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总统鲁哈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上述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阿拉伯,这两个在几个世纪前在欧洲视野里被定义为“远东”、“中东”的文明,再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站到世界舞台上。谈起阿拉伯世界文化,我们当然会想到黎巴嫩文坛骄子纪·哈·纪伯伦,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纳吉布·马哈福兹,但两颗璀璨耀眼的文学巨星之外,读者对阿拉伯世界整体文化的样貌的了解也许不及对其他文明的熟知程度。

日前,有不少系列图书出版为读者补上这一课,华文出版社的“丝路文库”就是其中之一。带着对中东文化了解的渴望,青阅读记者采访了华文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之所以成立‘丝路文化出版中心’,出版‘丝路文库’,我们希望在文化层面把阿拉伯国家的经典作品引进到国内,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带到阿拉伯世界。”李红强说。

走出去成绩斐然,引进来弥补缺憾

“丝路文化出版中心”的成立,还要从几年前华文出版社在海外版权的尝试开始说起。2014年之前,华文社曾开启中文优质图书的海外出版计划,向阿语地区输出20多种图书,包括《雷锋全集》、《人民语录》、《书法》,以及当代文学作品如周大新的《安魂》、《湖光山色》等。“《人民语录》是以中国人当下的时代谚语配漫画的形式用阿拉伯语出版,大概因为接地气的缘故,在阿拉伯国家受到热烈欢迎,销量是莫言作品的好几倍。” 李红强说,在中文图书输出收获好评并积累了翻译团队后,华文社决定引进优质的阿拉伯世界经典作品。“鉴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根据‘知己知彼’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促使国人必须充分了解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现实等迫切的需求,我们希望引进一些经典图书,弥补现阶段我国阿语引进作品严重缺乏的现状。”2014年中,华文社专门设立了出版机构“丝路文化出版中心”,出版丛书“丝路文库”。引进一系列丝路国家经典文化典籍,并将逐步纳入具有代表性的阿拉伯当代作品,让中阿文化双向交流真正落地。

三大引进系列打造“丝路文库”

记者在华文出版社看到,“丝路文库”已经面世的一系列作品,有经典类、人物类和游记等多个品种的十余本图书。李红强介绍说,这是出版社前期做了大量准备的成果:“我们走访多位学者,组织了多次民族、宗教、出版等领域专家研讨,同时吸纳阿拉伯国家合作方的建议,确立了以经典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为主,配合传世文学典藏,逐步吸纳当代优秀作品的品类架构。”

目前“丝路文库”已出版的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书系,经典类的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天方夜谭》等作品,针对这一品类的选本标准,李红强介绍说,“《丝路文库》选取经典版本,对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文学、人物等进行正本清源地介绍,使中国读者得以全面了解其文化面貌,进而尊重其文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人物类传记类的作品包括伊斯兰教人物传记《穆罕默德生平》、《四大哈里发传》、简明阿拉伯历史读本《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等作品。

第三个系列是中外关系史典藏丛书,主要以中外游记为主,有阿拉伯世界使者的中国游记,如:先于《马可·波罗游记》约4个半世纪问世的第一部阿拉伯东方游记《苏莱曼东游记》;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的友好使者伊本·白图泰写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16世纪波斯人阿里·阿克巴尔记录中国明朝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游记《中国纪行》。也有中国文化学者的西行见闻,如1932年11月至1933年5月间赵振武先生经过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北非诸国,参观考察各个国家的清真寺以及穆斯林聚居区的经历等。

阿语国家希望深层次了解中国 我们也缺乏对中东民间生活的了解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文明远行并交好,直至今日。针对文明交汇的出版计划也一定不会止步于此。谈及未来“丝路文库”的出版计划,李红强告诉青阅读记者,他们将逐步引进阿语世界当代优秀作品,出版讲述伊斯兰文化故事、反映伊斯兰文学水准、展现中阿文化交流历程的经典图书。“目前《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阿拉伯文明对欧洲的影响》、《回来吧,我的心》等书已经在翻译阶段,预计很快会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李红强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在未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括号画圆满:“不只要引进好作品,我们希望能把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输出到阿拉伯世界。”据了解,该社正在组织翻译当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作品,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老师的《大国来了》、作家周大新的文学作品等书,“阿拉伯国家人民也希望能够深层次了解中国”。

优质的文化作品背后,少不了高水准的编辑队伍。据了解,“丝路文化出版中心”成立后,有专家委员会以及译者团队的支持,其中,专业委员会特邀来自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今日中国》杂志社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翻译团队邀请了国内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及阿拉伯语翻译学者以及埃及最顶尖的汉学家、翻译家助阵。

“‘一带一路’确实是很热的出版题材,因为先前的优质的作品不多,所以需要出版界一起做扎实的努力。”谈到对“一带一路”话题出版热潮的看法,李红强表示,除了努力之外,就目前来看出版界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比如有的‘一带一路理论家’借中央战略发表很多个人观点,冠以经典的名义;还有的为了追赶出版热潮,做出不经推敲的词典类、指南类的书,这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任。”谈及对未来的期望,他告诉青阅读记者,除了经典文化作品之外,还能有更多有质量、接地气的民间文学作品涌现:“经典的作品之外,现在我们比较缺乏对中东民间生活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等,也希望媒体的记者可以深入其中,记录并创作一些非虚构的作品。”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丝瓷之路:小学科欣逢大时代

就着“一带一路”发展的热点,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出自己的“一带一路”书单,一向以出版学术著作、翻译作品和工具书著称的商务印书馆,亮出的书单最为丰厚扎实,从各类通史书籍,沿途各国历史人文、政经类研究学术著作,到通俗历史文化丛书,乃至于小语种词典,不一而足。这与商务印书馆常年着力于相关学科建设、系统规划人文学术出版的积累不无关系。“丝瓷之路”系列丛书的出版,堪称其中的亮点。

“丝瓷之路”生逢其时 全面覆盖欧亚内陆史研究

青阅读记者最早关注到“丝瓷之路”系列,是因为从前年开始,市场上悄然出现的一套有关中国古代与欧亚各国在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上交流碰撞的通俗历史读物:《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波斯和中国——帖木儿及其后》、《海妖之歌——横跨欧亚的奇幻之旅》、《异域和亲悲喜录》、《邱处机与成吉思汗》、《映像与幻象——古代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这真是一长串让人感觉色彩斑斓的丛书,里面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奇特的异域风情,更重要的是,绘出了一幅过去大多数人不太了解的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文化图景,而且作者都是中国专业学者。

原本以为这又是一套在“一带一路”春风下催生出的人文产品,不料青阅读深入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采访时,总经理丁波告诉记者:“我们的策划是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赶上这个大形势,算是生逢其时。”丁波说,“丝瓷之路”系列最早是商务文津公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研究室合作策划的一个项目,初衷是他们觉得欧亚内陆史研究这个学科研究太薄弱了,想与文津公司一起将之做好做大。项目开始于2010年,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方针。

丁波介绍,“丝瓷之路”这个品类涵盖的是整个欧亚内陆史研究,共分为四个子栏目。之前青阅读记者所列举的那一系列普及读物,仅是其中的博览丛书系列。其他三个栏目还包括“欧亚备要”、“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学刊”以及“欧亚译丛”。

“我们早在2010年就开始出版了系列中的‘欧亚备要’,这是整个品类中比较高端的学术书,基本都是学科领域内奠基的、得到学界公认的理论著作。这套书主要是为欧亚内陆史研究、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带一路’历史研究打下理论框架。涵盖历史、地理、考古、器物、古代城池遗址变迁等等方面。这套理论丛书我们规划出版40种,目前已出版了9种。”

而“丝瓷之路博览丛书”则规划于2012年,是一套专门给大众出版的通俗读物,丁波说:“因为‘一带一路’经过我们古代所说的西域,到达中亚、中东,最后抵达欧洲,这一路风物人情非常神奇曼妙,值得给读者介绍,很快选题就来了,都是欧亚内陆的国家、民族变迁或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一套书做得比较快,从2012年开始筹备,到2014年我们第一辑20种书已经出完,第二辑也已经出了9种,到今年年底能出完16种。预计出版100种。”

由于深感在出版过程中光出书不能涵盖整个领域的研究,丁波介绍,他们还出版了“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学刊,以书代刊,把相关的研究论文收集进来,一年出一辑,目前已出版到第六辑。同时还做“欧亚译丛”,将国外关于“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引进到国内来,目前已做到第二辑。此外还做“欧亚学刊”国际版,面向国际学界进行交流,一方面全面展示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另外一方面也发表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论文。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做一个“汉译丝瓷之路历史文化译丛”,目前即将出的第一本书,是俄罗斯学者写的《古代蒙古城市》。该系列显然在向商务印书馆的传统品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并轨,目前计划出版10种。

如此规模的出版计划,是从策划之初就预定了目标一步步展开,并未因为大形势而发生变化。“我们通过这几个类别的图书出版,将‘丝瓷之路’的研究产品完全覆盖,将世界性的‘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全景式地呈现给读者。”丁波说。

专家保证专业品质 年轻作者多为海归学者

“丝瓷之路”系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外关系史研究专家余太山以及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李锦绣担任主编,有一个由国内欧亚内陆史研究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丁波告诉青阅读记者,这使得这套书的出版有着很高的质量保证。“出版的专业学术书都要经过这个强大的编委会的遴选才能出现在‘欧亚备要’丛书里。”

而博览丛书虽然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专业性要求也不比学术出版低,“内陆欧亚学科太特殊了,我们一般的编辑没有这种学科能力,所以有一个专家编委会,余太山、李锦绣两位主编坐镇把关。”丁波说,这一系列书籍的作者都是两位主编遴选出来的,皆为相关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者,比如芮传明教授是研究“胡人”与“中原人”关系的专家,就请他写《异域和亲悲喜录》,青年学者孙英刚长于中亚文明与中国中古时代的佛教关系的研究,就请他写《七宝庄严——转轮王小传》,而有些青年学人的入选,则源于其硕士论文提供新颖有趣的角度。

虽然同样是非常专业的学者,丁波强调这系列的书籍要跟“欧亚备要”形成区别,图文并茂,由于书籍定位是高中以上的读者,因此要求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简洁明快的文字写出通俗好看的文章,选题都从小处入手,但必须要抓人。“这套书的通俗性是不是能达到读者那么喜欢的程度我们不敢吹牛,但是知识性、提供史实的准确性是绝对没问题的。有人曾质疑《邱处机和成吉思汗》怎么写得那么像电视剧,但真实历史记载里邱处机就是这样的,不是作者为了写得好看胡编乱造,包括为什么书上写的是邱处机而不是大家常见的丘处机,这也是经过考证的。”

引人注意的是,博览丛书的作者虽然有不少大学者,不过仍以80后年轻学者居多,甚至还有90后尚在就读博士的青年学人,并且年轻一代大多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对此丁波认为:“中国内陆欧亚史研究是历史研究中和国外横向联系最广的,年轻一辈的学者如果没有在西方留学的经历,很难在这个学科扎实地做下去。其实这个学科有一个特点,很多人得懂比如像吐火罗语这种古老的、快灭绝的语言,才能进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去。没有世界性的视角、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料的能力,可能很难驾驭。”

立足基础学科研究 用历史为今天提供经验

在丁波看来,“一带一路”的方针确实带来了出版界的热潮,甚至在当下形成选题围剿的态势,但他认为商务印书馆在这一领域的出版和其他社不太一样:“现在大多数出版都在追‘一带一路’当下最新的经济、文化战略突围,而我们立足于扎实的基础学科研究,通过历史给现实提供借鉴。你看这些小书就会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是否畅通,是与国家强大与否,军事实力以及各方面综合实力能否保障有关。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方针如何走下去,其实在历史中完全可以提供丰满的、全方位的借鉴。这就是我们这套书的初衷。”

然而既然生逢其时,丁波认为,他们也会在潮头上继续前行:“在这个出版热潮中,学者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点也会越来越多。”他们接下来除了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发挥优势之外,也会发扬商务印书馆出工具书的传统,计划做相关的文化手册、历史手册、语言手册等实用型工具书。

至于这会不会带动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丁波说:“毕竟做这个学科的研究太艰难,不仅要学识,还需要学者过语言关,不仅是英语或其他外语,更要懂得很多已经死了的古语言,要有横向国际联系的能力。年轻一代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学人成长起来,会让这个专业研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便形势有利,这个学科也不会呈现井喷式发展。”

文/本报记者 刘净植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