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报刊 > 正文
食盐专营制度持续了2600年吗?
缩小 放大

《天工开物》所载井盐制作过程。

《天工开物》记载的海盐生产过程。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昨日消息称,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有关部门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这是首次由政府部门对食盐专营取消传闻加以确认。

一时间,公众和传媒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说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要废除了。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国家对食盐的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时期,但不能说它“持续了2600多年”,原因就在于这中间历朝历代政策不一,有施行专营的时候,也有允许民间开采、经销的时期。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注意,历史上不知道废除了多少次食盐国营制度,所以这并非“首次废除食盐专营制度”。通过盘点古代的盐政史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脉络。

齐桓公因盐而称霸

商周两代,行等级分封制,“纳贡代税”。所谓“青州厥贡盐”,就是以“盐”作为贡品,向上级交纳,以代赋税。当时,政府对食盐的产运销,听任百姓自己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置相关官职,督促民众按时采煮。名列春秋“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理财专家陶朱公——就是拐跑西施的范蠡的启发下,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十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的国相管仲看在眼里,他亲自担任起商务部长,一心为国家搞创收,直接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齐国临海,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管仲部分放权给老百姓,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食盐资源的管理和生产者的生产时间。至于食盐官府专运方面,无论是本地生产的还是从境外进口的,均归官府统制经营。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战略上的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不听话就不给盐吃。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很可能是因为那些前来会盟的诸侯嘴里已经淡出鸟来了。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

当时,东方诸国除了齐国外,多采用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也就是任用食盐民产、商销,官府只管收税。但西方的秦国,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之利”的人物——商鞅,在他推动下的变法中,山川河泽国有化是一项重要内容,食盐国营也就不在话下。管仲富国,使齐国成为霸主,商鞅又富国又强兵,所以秦能成为超级大国,并一举实现统一大业。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继续推行食盐国营政策。

西汉开会讨论盐的问题

食盐国营的确可以使得国家GDP一路高歌猛进,但老百姓就不是很开心了。秦历二世而亡,虽然不能说是因为盐而亡,但却和盐业国营背后的精神有关——管得太严。所以在汉初,为了标榜和前朝不一样,也是民间实在太惨,开始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开放盐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汉初的“弛山泽之禁”,意味着食盐国营政策被取消,民间可以“自由”开采、运输和销售。盐官不再承担食盐的产运销,只负责征收盐税。但这同时也给权贵、豪强和富商大贾以垄断的机会,汉高祖弟弟的儿子吴王刘濞就是典型代表。吴国靠近东海,有丰富的海盐资源,还有铜矿,于是吴王刘濞招揽天下亡命之徒,煮海为盐,开矿铸钱。吴国实力大增,底气足了后,吴王就不甘心屈居自己侄儿汉景帝之下,召集人马,拉起“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所以,汉初取消食盐国营的最大获益者实际上就是权贵和豪族。如此看来,食盐自由经营也是充满弊端的,但实际上,吴王所推行的食盐政策和中央朝廷根本是相悖的,仍然是国营,只不过是经营权由中央转移到地方诸侯而已。当汉中央平定七国之乱后,这种变相国营的盐业活动也随之没落,盐业民营的利润真正开始向民间渗透,但获利者仍然是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和豪民,比如被司马迁称为“大煮盐”的齐人东郭咸阳、成都井盐主卓王孙。

经过汉初祖孙三代的省吃俭用,百姓也休息差不多了,汉武帝即位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再“无为”下去,如何能够超越爸爸、爷爷,如何能够体现雄才大略?所以武帝开始了长期的对外卫国战争。打到后来,没钱了。于是,武帝把目光投入到利润丰厚的盐铁业,重新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以图创收。具体办法与管仲在齐国的政策大同小异,但对于私自煮盐的人,除了没收作案工具外,还要处以“釱(音“却”)左趾”,即给左脚戴上镣铐的惩罚,至于为什么是左脚,鬼知道。

汉武帝的“食盐国营”主要在两个方面产生效益,一个是经济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另外一个是在政治上贯彻了“重农抑商”的治国方针。这对政府来说当然是积极的意义,但国营带来的弊端也不少。官府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而转手高价出售,可以想见的是,食盐价格猛涨,百姓买不起,只能“淡食”。另外食盐运输等劳役也是要征发百姓进行,这都直接加重百姓的负担。面对百姓的抗议,最后汉武帝不得不低头认错,下了罪己诏。

汉武帝死后,西汉实际领导人霍光希望针对武帝以来的政策进行反思,但以御史大夫、盐铁国营的主要支持者和推行者桑弘羊为代表的一小撮顽固分子,坚持原先的政策。所以在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下诏,召集各郡国各种专家、道德模范60余人,到长安与桑弘羊等辩论。因为讨论的焦点是盐铁问题,所以这次讨论被称为“盐铁会议”,后被学者桓宽编辑为《盐铁论》一书。尽管对武帝的很多政策进行了调整,但因为事关国家财政收入和军需供应,盐铁国营并没有被废止。

到王莽时期,食盐国营出现松动:富商大贾通过贿赂地方官府,开始公开或半公开的“盗煮”。王莽新朝地皇三年(22年),再次废止了“食盐国营”,直到曹操重新施行“国营”,食盐私营差不多经历了180多年的时间。当然,这种私营,多是为地方土豪、强人所掌握。三国魏晋时期,各个政权吸取了春秋战国东方诸国“不煮盐无以富国家”的教训,纷纷推行军事强制性的“国营”或“军营”政策。孙吴就是以军官管理盐政,陆逊就担任过相关职务,所以吴国政府掌握了大量食盐,食盐在当时甚至和谷帛一样充当过货币,比如大将朱桓逝世时,孙权就一次赏赐了五千斛食盐给朱家办理丧事。

榷盐:国家只管卖盐

食盐,“食”盐,当然是用来吃的,但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隋唐五代时,人们逐渐开发出各种新功能。某些奇特名贵的盐可以用来送礼,就好像福岛核辐射期间,你送人一筐盐绝对是重礼重情义。据史书记载,这些奇特名贵的盐,有甘甜可口、像方印一样的印盐,有可入药、青白色的戎盐,还有颗大如斗、状如白玉的石盐。

回到盐政史上来,隋到唐前期,和汉初一样,采取官少管、促生产的执政理念。隋文帝立国第三年就宣布废除盐禁,凡是盐池、盐井,政府“与百姓共之”。唐初诸帝基本继承了这一方针。允许民间私人开采经营,并不是意味着没有私盐贩子。之所以会产生私盐,原因自然在于政府的盐禁。尽管这时候已经开放了盐业开采经营,但只要不是通过正常手续取得合法开采、经营、销售的,都属于私盐。比如唐初开国功臣程咬金,在民间传说中就是个私盐贩子。当时他被盐政稽查队员检查,结果错手打死了官被判徒刑,好在杨广当皇帝,大赦天下,才有机会走上革命道路。

唐代中期,唐玄宗开始败家,导致财政赤字,君臣一起设法生财创收,于是食盐国营又被提上了日程。为什么历代一缺钱就要打盐的主意呢?其实也不光是盐,和它经常在一起搭配的是铁(泛指矿产),没办法,古代房地产业不够景气,金融业也不发达,国家赚钱的路子实在不多。但是唐代中期以后的食盐国营制度,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叫做榷盐法。所谓榷盐法,是指食盐国家专卖制度,由以前的官运、官销制改为就场专卖制,也就是说,还是盐民生产,政府低价买来,再高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运输到政府指定的经销店贩售。政府控制了食盐的货源,掌握了批发环节,大商人也无法从中兴风作浪。此后,虽然盐政多有变化,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更加细致,除元代一会儿商运商销,一会儿官运官销外,大体不超出榷盐专卖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私盐,尤其是清末极为泛滥,名目繁多,如场私、军私、船私、商私、枭私等等,甚至形成武装走私以及与会党联合,给帝制中国撒上了最后一把盐。(完)

责任编辑:段桂艳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网罗天下
  • 社会
  • |
  • 娱乐
  • |
  • 生活
  • |
  • 探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网文摘

时尚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