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年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突击花钱季”。据报道,今年1-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这意味着全年超1/4的财政资金在最后两个月内集中花掉———2014年的最后两个月,全国财政将花掉预算中的近4万亿元。
为何“突击花钱”年年上演?
难道像央视春晚一样,这是这每年固定节目?对此,新快报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今年的钱不花完,明年的预算就要减少。反过来问,既然预算已经为如何花钱制定好步骤和方案,为何仍有这么多钱拖到年底才去花?有人说拨款慢、年底民生补贴开支增加,但这不足以解释这笔钱为何是如此庞大。这要么说明预算制度有问题,要么说明有人根本不把预算执行当回事。
这4万亿元该如何花?
广州日报认为这钱得花得有意义,并建议不妨将4万亿元变身“新年礼包”。“突击花钱”是否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同样是花钱,是不是该更有意义?与其把4万亿资金花在已经饱和的不该花的地方,倒不如用这笔钱造福民生,不如把这笔钱当做“新年礼包”。
这4万亿元该如何花,势必不能随便花。北京晨报担心在“突击花钱”受到管控的同时,殃及到职工们的正常福利。主张管控突击花钱但不能省了职工福利。认为腐败的官员们就很难利用职权给自己规定超标超高福利,自然更不能借限制“突击花钱”之名来侵犯职工利益。
“突击花钱”仅关乎财政吗?
北京青年报认为“突击花钱”潮响处,正是考验法治时。说到底,“突击花钱”看似一个财政问题,实则是一个法治问题。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严格做到依法行政,就算集中花钱意义上的“突击花钱”暂且不可避免,胡乱花钱意义的“突击花钱”至少不应存在。
如何从根本上终结“突击花钱”?
南方都市报期待新预算制度终结“突击花钱”。前几年财政超收时一度有讨论将“突击花钱”归咎于钱太多,而如今财政紧绌仍然存在这一问题,说明不只是因为钱多钱少,而是制度本身出了问题。如今,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已在试点,未来建立信用制度和允许地方政府列赤字及破产是必然方向,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只是时间问题。新的预算制度仍在酝酿之中,希望其落地之际,亦是本不该存在的“突击花钱”终结之时。
其实,不论年底“突击”的这些钱最终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均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既然年底“突击花钱”的乱象年年出现,又为啥年年得不到解决,年年成为新闻?
年底“突击花钱”年年成为新闻,显然不是好事,这反映出我国财政预算制度积弊甚重,亟须尽快理清、理顺。
正如新京报所言,希望明年年底“突击花钱”不再是新闻。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完)
更多精彩:
无论是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还是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代女...
“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
《官撕:冰封侠的背后》中透露,之所以拍摄第二部,是因为拍摄第一部时被公司前成员...
报网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