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青年李白的锦城之行

2018-01-17 16:10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唐时成都富饶美丽,安定祥和,适合游玩享乐,亦适合安居乐业。唐代众多诗人到过成都,且今日的成都仍能发现他们留下的印记,最有名则当属杜甫、薛涛,而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在成都的行迹则多不为所知。

◎张 霞

唐时成都富饶美丽,安定祥和,适合游玩享乐,亦适合安居乐业。唐代众多诗人到过成都,且今日的成都仍能发现他们留下的印记,最有名则当属杜甫、薛涛,而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在成都的行迹则多不为所知。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无疑是大唐排名第一位的资深驴友。李白本为蜀人,年少时生长在蜀,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云:“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其“江汉”,指长江、汉水(嘉陵江),代称当时的巴蜀地区,“少长江汉”就是“少长巴蜀”。而后又在诗文中称其“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六首》),“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可见其十五岁时便开始游历,谒见地方官吏。在此期间,多次到成都,熟知人文,留下一些诗篇。

李白到成都的次数虽无可求证,但至少有三次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次是在李白十五岁到二十岁间。李白从小慕道,拜隐士、奇人赵蕤为师。青城山是道教“第五洞天”,李白从15岁就开始了在蜀中的“仙游”。他来到青城山想修炼神仙术。去青城山必先经成都,这便是少年李白首次来到成都。

而后开元九年,二十一岁的李白再次到成都谒见地方长官苏颋。《彰明逸事》一书中载李白“去游成都,赋《春感》诗,益州刺史苏颋见而奇之。”《春感》诗云:“茫茫南与北,道直事不谐。榆荚钱生树,杨华玉糁街。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满目美景与自己入世无门的状态形成对比,诗人挥笔写下内心的踌躇。也正因此份踌躇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便得到苏颋鼓励,并在群僚中夸赞其才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自述到“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知,具知此谈。”李白第二次来到成都便不再单纯地习道家仙术,转而想入世,求取功名。因年少无名,未能谋得一官半职,但得到了刺史的鼓励。

未进官场叱咤风云,也要游历锦城饱览美景,他瞻仰过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等地方,也写下《登锦城散花楼》这样的杰作: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诗仙眼中的成都,具有壮阔非凡的气质。在成都登上散花楼,在诗中写道:感觉一下子就在九天之中遨游。

李白第三次到成都当是下渝州时经过成都。李白在蜀由幼及壮,心高志远,“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启了他人生中辉煌而坎坷的旅程。此次下渝州出发时曾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上秋月高悬苍穹,月影倒映在即将离开的江面上皎洁可爱,诗人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到乐山岷江与平羌江段的小三峡,诗人不舍离去,但心中的理想推动着他必须前去。

离开成都后,李白仍时常怀念蜀中,凭借记忆留有不少赞美成都的诗作。如《送友人入蜀》中云“芳草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最集中歌咏成都的诗作应是晚年的《上皇西巡南京歌》,此诗为安史之乱,记玄宗逃亡至成都,而后回长安之事所作。比较有名的是其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该组诗共十首,多角度、多层次、大篇幅地描写成都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及繁华的市井,将成都描绘得如同九天外的仙境,甚至堪比京都长安,认为可作为“帝王州”(“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四川文史馆编纂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中云:“传说李白在成都时尝居此巷,故云青莲巷。”成都的青莲巷便是为纪念李白而得名。塔子山公园修建的一座九天楼,缘由《上皇西巡南京歌》中“九天开出一成都”,其纪念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显。李白与成都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仙与成都的渊源也给成都增添了几多文化魅力。

青年李白的锦城之行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