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把头埋在沙里很蠢?你对鸵鸟的误会有点深

2018-01-05 21:00 | 北京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现存的鸵鸟属动物只有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和索马里鸵鸟(学名:Struthio molybdophanes)两种,前者喜欢开阔的草原环境,后者喜欢在丛林中生活。

许多人知道“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这句欧美俗语,比喻那些不愿意面对现实、自欺欺人的人。最早是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志》中提及鸵鸟会把头颈深入草丛,以为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全身隐藏起来,后来演化成了习语。这无疑是对鸵鸟习性的误会,它们虽然不会飞翔,但是有敏锐的视力和听力,一发觉有风吹草动就会快速奔逃,跑的时候一步就能跨出三五米远,平均速度超过50公里/小时,是最快的两足动物。除了奔跑,有时候它们还会采取另一个策略躲避敌人,它们会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把头、脖子放平躺在地上,伪装成草原上常见的土墩的模样麻痹敌人,而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另外,鸵鸟常把蛋埋在沙子里孵化,这个过程中需要挖坑、用喙不时转动鸟蛋,可能让偶然看见这场面的人误会它们把头埋入沙子中了。

现存的鸵鸟属动物只有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和索马里鸵鸟(学名:Struthio molybdophanes)两种,前者喜欢开阔的草原环境,后者喜欢在丛林中生活。它们一般身高两米多,长近两米,为现今生存的鸟类中最大的。实际上鸵鸟在四五万年前曾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各地,许多地方都发现过鸵鸟骨骼、鸵鸟蛋的化石,如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地下25000年前的古代部落遗址中就曾出土过鸵鸟蛋壳化石,可惜后来气候变冷、人类狩猎等因素让鸵鸟在1万多年前在欧亚大陆北部地带全部灭绝了。第二次大战前鸵鸟的亚种阿拉伯鸵鸟广泛栖息于中东的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伊拉克,1966年左右才被猎杀灭绝,那以后就只能在非洲看到野生鸵鸟了。现在国内的动物园大多有鸵鸟,也有人从非洲引进鸵鸟进行商业化养殖,鸵鸟毛、皮可以卖给服饰业,鸵鸟肉、蛋也有人吃。

在非洲,鸵鸟和人类密切相处了数万年。南非一座6万年前的人类群落遗址中出土了鸵鸟蛋壳,至少从那时候起人们就使用它作为取水的工具,直到后来葫芦、陶器等取代了它的地位。公元前5000年前,西亚出土的彩陶中已经描绘了小头、长颈、长脚的鸵鸟,4000年前的两河流域阿卡德人的圆筒印章上就刻有写实的鸵鸟形象。之后的亚述国王也常常狩猎鸵鸟,还把生擒的鸵鸟带回到自己的园囿中饲养观赏。罗马帝国时期在统治了北非和埃及后,罗马帝国的将军和士兵们会去狩猎鸵鸟并吃鸵鸟肉。

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了以鸵鸟等的羽毛作为饰品的潮流,人们先是到处捕猎鸵鸟,主要是为雄性鸵鸟的翅毛和洁白柔软的尾羽。在19世纪初还出现了鸵鸟养殖场,英国殖民者在南非开普敦附近饲养鸵鸟,主要是为了取得它的毛用于制作帽子等装饰品,一度在南非、北非乃至意大利西西里岛、澳大利亚等地众多养殖场中有多达70万只鸵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女帽市场的风潮改变了,羽毛不再流行,很多鸵鸟养殖场都破产关门了。

进入文明时代的中国古人是在西汉曾听说鸵鸟这种动物。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者听说今伊拉克一带的条支国出产一种鸟蛋有瓮那么大的“大鸟”,不久后今伊朗一带的安息国曾经派出使者到长安献上“大鸟卵”等礼物,让汉武帝很高兴,西汉皇宫的建章宫南侧曾收藏有“大鸟”的雕像,可能是外国进献的艺术品。东汉人所撰《汉书》记述安息国有一种“大马爵”,爵通作雀,像马那样大的鸟,应该也说的是鸵鸟。

活的鸵鸟第一次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曾汉遣使进献“条支大鸟”,当时人称之为“安息雀”,晋代郭义恭《广志》对此有详细描述,说它“雁身驼蹄,苍色,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鸵鸟。”“鸵鸟”是对其波斯语名字ushtur murgh(骆驼鸟)的译名。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提到波斯国(今伊朗)有种“形如橐驼,飞而不能高,食草与肉”的鸟,他以为鸵鸟可以吃火种,可能是因为鸵鸟偶尔吃木炭、石块一类到胃里帮助自己消化食物,就误会以为它可以吃火炭。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西突厥使者曾经向李渊进献了一只“条支巨鸟”,这时候唐朝建国不久,麻烦事挺多,朝廷对异国动物并不重视,反倒是国家安定以后的帝王们更喜欢把这些动物当作了不得的事情。三十年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中亚国家吐火罗(为今阿富汗及其北部布哈拉地区)进献了一只鸵鸟,“高七尺,其色玄,足如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这只活鸵鸟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唐高宗把外国人进献祥瑞归功于父亲唐太宗的英明神武,所以派人牵到昭陵走了一圈,并让人雕刻鸵鸟像立在昭陵陪伴父亲。此后唐朝皇帝的陵墓常常将雕刻的石鸵鸟安置在神道中,如唐高宗的乾陵、唐睿宗的桥陵等十几座陵墓都有鸵鸟石雕,或许是期望这种神秘动物守卫自己的陵墓吧。

到了明代又有几只鸵鸟曾经踏上中国土地,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郑和下西洋之后,今伊朗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乌鲁莫兹国曾派人到南京向皇帝进献“驼鸡”,皇帝带着官员在奉天门一起观赏,这时候明朝官员都不知道它的来历,以为“举世所所闻,中古所未见”。曾为郑和担任翻译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提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一带的天方国也产“鸵鸡”,宣德五年曾有郑和属下太监派人随船到天方国买回麒麟、狮子、驼鸡等带回北京,让宣德皇帝高兴了好一阵子。(周文翰)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