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再“惊”天下

2017-11-27 08:35 | 国搜报刊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10多万片殷墟甲骨已经或正在得到精细化整理,殷墟甲骨文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时期。

刻着文字的甲骨

一片甲骨惊天下。10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草药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些神秘的符号经专家考证,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甲骨文日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次“惊”了天下。

10多万片甲骨正得到精细整理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10多万片殷墟甲骨已经或正在得到精细化整理,殷墟甲骨文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时期。

“现在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盘的、精细的、与时俱进的,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每一个小片都不会漏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学会会长宋镇豪对新华社记者说。

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字有1600多个。

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晚商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实录,是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发现100多年来,甲骨实物流散世界各地,研究者难以见到甲骨实物。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主持编集了《甲骨文合集》,引航了殷商史研究的深入和甲骨学科的全面发展,但此书只辑集41956片甲骨,后来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补收13450片甲骨,漏收未收甲骨文数量仍相当可观。

当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几家甲骨文大宗收藏单位互相支持,密切协同,正分别对三大批7万多片甲骨进行彻底整理与研究。

此外,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中国还将建立甲骨文全文数据库。“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将会有更多突破。”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旭东教授说。

“冷门”不冷 代有传承

初冬的北方并不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但位于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却迎来了旺季。乍看起来,小屯村与别处农庄毫无二致。但作为甲骨文最早的发掘地,小屯村所在的殷墟早在10年前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明年,就是殷墟考古90年纪念。

离小屯不远的安阳市区,有一座专门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字号的博物馆。在这个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二层的甲骨学堂,一群孩童有模有样地在纸板上划写着。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到楷书,稚嫩之笔抒写着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

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和推广的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社会大众对于甲骨文知识的认知度将会不断扩大。”郭旭东说。

“女字尽显婀娜姿,双臂交叉神情慈。跽坐于袭并非跪,古代习俗见于斯。”甲骨学堂上,一个甲骨文中的“女”字形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到讲台用身体来表现这个字。“比如,我们会挑选一些象形程度高的字介绍给孩子,通过解读文字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这个字从古到今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汉字的一些特征。”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负责人杨军辉说。

古老的甲骨文 年轻的甲骨学

2016年10月28日,一则发在报纸上的“悬赏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

虽然在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有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释读的甲骨文中,任何一个字的破译都将是一场“攻坚战”。甲骨文百余年的研究史上,虽然几次出现破译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轰动效应的种种“新方法”,但在“轰动”过后,并没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释工作有所前进。

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但从目前来看,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

百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我们这个行业,70岁都还算是年轻人,但甲骨文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郭旭东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到改观。

名词解释

《世界记忆名录》

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对话甲骨文申报文本起草人

申报先“闯”四道关

24日晚,负责起草此次申请文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接受记者采访。

他透露,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历经7年,期盼已久,如今成功入选,这是文化自信,是民族骄傲。“多年来的努力成为现实,顷令我等中华儿女倍感欣喜,思绪如涌,中国的甲骨文成了世界的甲骨文”。

7年前开始启动申报程序

2013年7月,宋镇豪受国家档案局协同国家文物局委托,负责起草《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与《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两个中英文申请文本。

他透露,早在2006年8月,在河南安阳“庆祝殷墟申遗成功及YH127坑发现79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吁请国家立项,启动甲骨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5月21日,全国古籍保护中心专门召开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专家座谈会,正式确定国家档案局为申报归口管理单位,适时启动申报程序。

“申报需要以一位专家学者的名义申报。”宋镇豪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由于长期深入从事甲骨文研究,我对它太熟悉了,它的特殊性、权威性、现状、来龙去脉,以及有哪些法律法规等保护措施,我了如指掌。”毫无争议,宋镇豪接受了相关部门的任务委托。

在起草申请文本时,宋镇豪严格按要求“闯”了四道关:首先,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指南》及《文献遗产保护总方针》,对甲骨文申报的各项准则作深入分析;接着,论证甲骨文申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为确保珍贵的甲骨文遗产和档案资料得到保护和传播,提交了明确真实而权威的申报理由;最后,提交申报纸本与数字化文本及所需配套资料,加起来好几万字。

2016年,又增补了申报图文材料。2017年,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积极推动下,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咨询、一系列实地考察、初审、终审,最终入选。

以93000片甲骨文为申报主体

在宋镇豪看来,甲骨文是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是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之由来、特质、品格与演绎渊源的最真实的素材。

甲骨文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骼。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地方要员等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或记事文例形式,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居常生活事项;记下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等。

他透露,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11家珍藏的约93000片甲骨文为申报主体。

宋镇豪认为,如今,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不是目的,而是开始,对负责甲骨文物安全、保管和保护的机构具有正面促动意义与监督作用。

入选“世界记忆”中国还有它们

《世界记忆名录》每两年评审一次,此次名录公布之前,中国已有10份文献遗产入选。

1997年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收藏了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

1999年 《清代内阁秘本档》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

2003年 《纳西东巴感知文献》

《东巴经》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2005年 《清代科举大金榜》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标志性文献档案,是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

2007年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家六代后人负责过的故宫、圆明园等工程的设计图样等。

2011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2013年 《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有4份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官员的圣旨。八思巴文曾在元代辉煌并流行近百年,之后逐渐消失,纸质文档存世极少。

《桥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2015年 《南京大屠杀档案》(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长江日报、东江时报等报道)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