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揭秘古代笔记中“功守道”的真面目

2017-11-24 18:58 | 北京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这个听起来宛如笑话的故事却是真实的,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位高徒是个逻辑学高手,他事先陈述了一个根本无法证明的例证,这样无论怎样质疑,质疑者都没有获得正确答案的可能,因而也就不能证明那个例证是错误的。

图文无关

随着电影《功守道》精华版在网络上的流传,关于“有钱真好”、“天下武功唯钱不破”等段子也不胫而走,很多没有把影视和现实混为一谈的人都会心一笑,并拿出今年早些时候雷公太极对战徐晓东自由搏击被揍得鼻青脸肿的事件,来说明中国传统武术在实战价值上的不足,号召公众用科学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倒让笔者想起一件往事:笔者中学时代,看武侠小说入了迷,也想练一身飞檐走壁拳脚无敌的本领,于是放学后约了几位同学,到公园寻访“高人”,那年月各种养生神功正在流行,公园里最知名的一位是据说已经年过九旬却鹤发童颜的老人,每天带着一大群人在山坡上的松树林里打太极拳,他的一位高徒接待了我们,用一种密不可示人的低声说:这位老神仙一掌推出能打死一只老虎!这令我们十分神往,正准备拜师学艺,同学中有位爱较真的,多问了一句:“能否让老神仙给我们演示打虎神功?”那位高徒立刻板起脸来:“那你们得先去抓一只老虎过来!”

这个听起来宛如笑话的故事却是真实的,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位高徒是个逻辑学高手,他事先陈述了一个根本无法证明的例证,这样无论怎样质疑,质疑者都没有获得正确答案的可能,因而也就不能证明那个例证是错误的——而在中国武术的很多传说中,恰恰有太多类似的神迹,缥缈云间,绝不落地……

那么,这一期的叙诡笔记,笔者就通过一些晚清的史料和笔记,来给您讲讲那时真实的“功守道”到底是啥样子的。

真正的“铁布衫”这样练

排除隐居在山林的各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神,清末武林高手多集中在三个地方:官府的专业机构、民间的镖行、聚啸江湖的匪帮。

先看官府的专业机构,这里拿西山健锐营和大内侍卫举例。西山健锐营是清军的“特种部队”。乾隆十三年,乾隆帝以大学士傅恒为将,率领五千精兵讨伐蜀西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其中有两千人是从香山脚下进行军事操练的京城兵丁中选拔出来的,战争结束后,他们在香山脚下成立健锐营,营分左右两翼,各设翼领一人,并选王公大臣兼任都统。

平日里,健锐营的军事训练以飞架云梯、飞跃碉楼、抢占制高点为主。这支军队并不崇拜单打独斗,而是强调战术配合,以日常训练最多的架梯登楼为例:攻方把两丈多的云梯放在远离碉楼的地方,梯子的两侧各站有一队兵丁,约22名,云梯后面还有30名营兵,待前锋参领一声令下,梯子两侧的兵丁一齐将梯子抬起,向碉楼冲去,待云梯的顶端靠在碉楼的顶部时,后面那30名营兵呐喊着攀梯而上。此外健锐营还特别重视骑射本领,训练时,马箭手从演武厅教场马道东侧的马城门洞中疾驰而出,见得南面的箭靶,便弯弓搭箭,飞驰发射,命中靶心者会获得本旗兵丁的喝彩。

而健锐营士兵平时也不怎么练太极拳螳螂拳易筋经之类的“武林绝学”,而是注重体能训练。最常练的竟是再普通不过的单杠和石锁。那时的单杠均为木制。首先找两个磨盘,分别插上木桩子,在木桩子的上方开孔,将木棍子插入其中,单杠就做好了。而士兵们上杠之后也没有双臂大回环之类的花样,就是练习引体向上,照样练得胸部和两臂肌肉暴涨。

相比之下,大内侍卫更有当今“武林高手”的模样。不过也从来没听过他们之中有人练过化骨绵掌或水上漂。这些出身旗营的健儿们自小勤学苦练的不外乎“打沙袋、踢木桩、盘搅棒、甩条子、扔把式锁、举杠石盘子、滚柱石头”等等,还有器械格斗,把白蜡木的一头缠上皮子或棉布,粘上石灰,模仿刀矛或扎枪,对峙打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布库”——满族和蒙古族的民族式摔跤,这个固然有许多技巧,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着日复一日艰苦训练培养出的良好体能为基础,那时,满族的孩子从会爬开始就要在大土炕上练习抓宽皮条子甩枕头,枕头瓤从荞麦皮到苞米粒,再到绿豆或大豆,连抱带扛之间,很多摔跤的技巧就不学自悟了。

不过要说大内侍卫们真正练过的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大概只有“铁布衫”了,不过也不是用什么气功堵住穴道,而是用榆木、梨木、枣木制成的二尺内长短、直径同手握大小的硬木棒子,自我勒打全身各处的腱子,以达到抗击打的作用。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