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书院正街二十七家房客的大宅院

核心提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生在成都。离现在春熙路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叫书院正街的小街,街的中段有一个古宅院(据说曾经是军阀杨森家的宅院),我和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1991年拆迁。

图文无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生在成都。离现在春熙路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叫书院正街的小街,街的中段有一个古宅院(据说曾经是军阀杨森家的宅院),我和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1991年拆迁。

古旧的院子,一共有三进门,里面才是大院,上下两层全木结构。进入院子,便看见两株大石榴树。一树在院子的西南角,另一树则在东北角。整个宅院大柱头、坡屋顶。大院的右后方有一条小径,走进去左拐再左拐便是后院。后院并不宽敞,但通往后院小径边的墙头,却做得很是讲究雅致。那青色薄砖平着竖着,做成双层,日久墙砖坏了,才知道中间是空的,形成许多小格子。有些老人总爱放一些东西在墙格子中,看起来别有一番味道。院子的主体很是气派。正堂屋坐北朝南,左右各有房四套(两套门朝前院,两套门朝后院)。朝东和朝西的两边为厢房。但两边中间又各有一间堂屋。再左右各有一套厢房,坐南朝北的房屋,西头是全院的一口井。东头是一间男女分开的公共厕所。后院的最北边有一排平房,估计是厨房或库房之类的用房。

整个正房的底楼足足有四五米高,裙板全是上好的木料做成。凡是堂屋的门,都是从上到下贯通的。门的上方有许多小方格子,上有玻璃,约离地面一米七的高度,全是木料做成。所有厢房的窗,上面至顶也是玻璃格子窗。双扇一对,离地面一米六左右高,有一排约三十公分高、二十公分宽的彩色刻花玻璃格子窗。那彩色玻璃对儿时的我来说,甚是美丽梦幻。每一格的颜色不同,花样不同,十分迷人。再下面才是裙板。全院每间房子的地板与地之间都是隔空的高度,足有三十公分以上。

在院子的西北角有木楼梯婉转上二楼,二楼的房间和底楼一样,结构相连,即上有一间,下也有一间。且朝南的一方,楼道宽得很,显得大气和阔绰。二楼的房子除了正房,后面都多有一间像阁楼一样的小房子。顶是斜坡的。开开后窗,正好看见后院和邻院的屋顶。很好看也很好玩。那是我们这些娃娃安静坐下来看书说话的地方。院子坐南朝北的房子都是单层,地面也不是木地板,估计是原来房主人的佣人们住的。

院内的正房子,间间都很宽敞。正堂屋足足有四五十平米大。东西两侧的小堂屋也有三十平米左右。堂屋的大门,上下都是用的木门斗,工艺做得很好,直到拆迁也没有谁家的门坏过。大小堂屋的门槛很高。记得小时候,是要用双手帮忙用力,才能翻得过。屋内的裙板,从上至下全是清一色的好木板,打扫清洁后,那木料深褐色带着木头的香味。铮亮铮亮的发着光,像新木头一样。

大院内共住了二十七家人,有文化高的也有下苦力的。有热心出面管事儿的,也有终日不见面、不吭声的。有钱多的,也有极贫穷的。各家门一关是自己一家人,但门一开,却像一个大家庭。白天院里家家都是大开着门,关系好的家庭,随进随出。甚至端个碗去别人家的饭桌上夹菜,或是要泡菜,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也有些家从来吃饭的桌子就摆在宽街沿上或院坝中间,既热闹,又带劲儿,亲切和谐,一大家人吃饭众人参观,外加评论,也极其自然随和。大院内不管哪家有什么大事,红白喜事儿,生了小孩、亲戚来访,大家都会出面相帮相贺。甚至来访的亲戚多住些时日,便成了大家的亲戚啦,亲热得自自然然。如果你家来了客人,家中又无人,你尽管放心。待你回家时,你家客人一定会被这家或那家照顾得好好的,甚至被邻居家留着吃饭,这也是常有的事儿。至于小娃儿嘛,那更不用担心了。大人未回家,这家端,那家喊,他正好乐得吃一顿“隔锅香”呢!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陈洋洋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