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清明如何从节气变成了节日?

核心提示:清明,是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是中国“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何以从节气变成节日呢?其实和另外两个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与上巳节有关。

图文无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唐代杜牧这首诗,成为清明最广泛的宣传。清明的雨,似乎早已超越节气本身的含义,为中国古典文学、民间艺术作品的生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提到清明的雨,民俗专家傅功振认为,一句“春雨贵如油”隐藏着清明最重要的东西。

春雨创造灵感,遵循“天人合一”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南唐着名词人冯延巳在《鹊踏枝·清明》中这样写清明的雨。柳永在《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中写到:“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此外,南宋朦胧词人吴文英在《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这样写:“听风听雨过清明。”元末明初的着名诗人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也提到了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有关雨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数不胜数。清明的雨为什么会给文人骚客们这么多灵感。民俗专家傅功振认为,清明节是唯一的以节气命名的节日。在传统意义上,“清明”“寒食节”“上巳节”三节合一,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创作资源。“清明节的孝文化,和清明时节的春雨,从古至今给文人骚客源源不断地输送灵感。因为古人的文学艺术灵感来源于‘天人合一’理念,善于从自然变化中获得意象。清明的自然状态启发了无数艺术创作。”

清明时节下雨,不会“阴雨绵绵”

为什么清明时节多雨?有资料描述: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另外,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大,雨急。也有这样的描述: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网络上还有一种说法,清明时节多雨是南方特色,而北方不尽然。

常年研究节气的傅功振对于网络上解读中的一些措辞并不认同,他认为,“季节交替的时候雨会多,夏秋同理。”但他同时也表示,春天不能说“阴雨绵绵”,“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在关中道诞生的,也完全遵照关中道的气候特点,关中的春雨不会比秋雨多,否则也不会有‘春雨贵如油’这样的说法。”

清明插柳、种植,花木因水得福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又有春雨浸润,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民间更有插柳的习俗。

每逢清明,人们都要开展扫墓祭祖、郊外踏青等户外活动,同时妇女和儿童还要把刚发芽的柳条编成环戴在头上。关于插柳习俗的说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辟邪说,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上记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也有人认为戴柳和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无心插柳柳成荫”,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傅功振认为,这还是和天气状态有关,正因为“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春雨珍贵,导致水气滋润,不仅非常适合各种农业行为,也是家庭种植花木的好时机。”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节气漫谈

清明如何从节气变成了节日

清明,是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是中国“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何以从节气变成节日呢?其实和另外两个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与上巳节有关。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亦称“百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春季天干物燥,火种易引发火灾,古人隆重祭祀,熄灭火种,重新钻燧取火,谓之“改火”,这段时间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后世逐渐增加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它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宋代以后,“改火”慢慢消失,其他习俗保留下来。也有人将寒食节与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称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忠孝的介子推。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一日,现代节气定法沿袭汤氏。

上巳节指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周代开始,三月上巳日去水边祭祀成为节俗,目的是“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从魏晋开始,三月初三被称为上巳节。唐代,上巳节和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二月初一的中和节并称“三令节”,除了祭祀外,还有游玩、娱乐的内容,“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清明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最初为农事节气,并没有扫墓习俗。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在时间上较为接近,习俗也有很多重合之处,因而唐代起这三个日子开始融合,宋代合二为一,节期很长,扫墓祭祖成为主要节俗,还有踏青、吃寒食等节俗。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清明习俗

来场春季运动会

因为三节合一,清明节民俗活动丰富,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习俗旧时非常盛行。傅功振认为,这些民俗和春季的物理状态有关,“阳气上升,接地气,因而踏青,这个时候所有运动都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可以把清明的习俗集合起来看作一场‘春季运动会’。”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古时秋千多用树枝桠为架,栓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髩,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

蹴鞠

明《太平清话》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来演变为游戏。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打球

打球,又称“击球”“击鞠”等。多数是指骑在马上,持棍打球,也有步行打球的。唐代进士王建《宫词》描写:“寒食宫人步打球”。

斗鸡

古代盛行斗鸡游戏,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斗鸡盛于唐,不仅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喜欢,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清明食俗

寒食节留下美味“寒食”

寒食节禁火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古人为此预备的“寒食”却流传了下来,在清明这个节气中尤为美味。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时叫“寒具”,是一油炸食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现在北方的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都造型精美,香脆可口。

枣糕、蛇盘兔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人们还将枣糕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另外一种蒸制的清明节令面食是蛇盘兔,是山西、陕西北部地区流传的小吃。人们用面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蒸食,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推,蛇和兔缠绕在一起,用来表达孝心。

青团、清明果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用青团祭祀的风俗。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同糯米粉拌匀揉和,擀制成皮,包以豆沙馅,入笼蒸熟。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

另一种草汁和面的清明应节食品是清明果,乍一看很像绿色的饺子,由艾草榨汁和面做皮,有甜咸两种口味。清明时节正是浆麦草、艾草最水嫩清香的季节,正合入馔。一过清明,草叶变老,就不适合榨汁食用了。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清明养生

多甜少酸以养脾

《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的养生和仲春之后的其他节气类似,西安天颐堂中医医院中医疼痛科主任杜起对华商报记者表示,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

“清明又称‘踏青节’,故过敏性疾病尤以过敏性鼻炎是此时节的好发疾病,过敏性鼻炎从中医角度讲是由于肺气不足,寒气不出所致,因此,日常要多吃一些散寒的食物,如:生姜、紫苏等。清明又是自然界中阳气逐渐增强的时节,人应自然,故人体阳气也是逐渐上升的状态,所以清明时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应格外注意,勿动怒而致血压升高,保持心情愉悦。同时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正如《金匮要略》中所提到“上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清明时节,甚至整个春季都要留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尹艳丽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