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中国人为何自古偏爱桃花?

核心提示:历代诗人词人都在写桃花,从《诗经》一直到今天到未来,桃花的诗歌还会写下去,桃花与诗歌解不开的缘分还会结下去。哪一树哪一朵哪一瓣才是最能打动我们初心的?

◎向以鲜(诗人、学者)

历代诗人词人都在写桃花,从《诗经》一直到今天到未来,桃花的诗歌还会写下去,桃花与诗歌解不开的缘分还会结下去。哪一树哪一朵哪一瓣才是最能打动我们初心的?桃花三千树,该取哪一朵!清代诗人袁枚或者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题桃树》)

三千年的桃花

那么多花儿,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桃花?

打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开始,桃花就从来没有开败过:大自然的桃花一年又一年,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但是诗歌中的桃花,词语中的桃花,汉语中的桃花却一直盛开着,飞舞着,笑着,哭着。

三千年来,古典诗词中写桃花的篇章不胜枚举,仅一部《全唐诗》,其中以桃花为主题的诗作就有近两百首,如果加上诗中牵扯到桃花的诗,那就更多了,少说也得上千首。我们熟知的诗人如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崔护、元稹、张志和等等,都写过桃花诗,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桃花,也有外国诗人写及桃花。但没有哪一个国度的诗人,像中国诗人这样高密度地热爱桃花。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在巴黎地铁站》(杜运燮译)中,似乎间接地指涉过桃花:“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据说庞德此诗是受到中国唐代诗人崔护的启发而作。那么,这黑色枝条上的花瓣,显然就是桃花。将这首庞德的名作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进行比较,的确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面孔与花瓣的重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即使这样,庞德也没有直接点醒桃花。

仙风道骨的桃花

中国人为何独爱桃花,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个头绪来?桃花很美,很艳,很耀眼,这不用说。唐代诗人吴融在《桃花》中赞美着:“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一向比较严肃的杜甫,在成都锦江边漫步时看见了桃花,也禁不住写下风流婉转的诗行:“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就连北宋理学家邵雍也要卷入桃花的队伍:“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二色桃》)众多写桃花之美的诗中,我比较喜欢唐人元稹的《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在深深浅浅或浅浅深深之中,火红的桃花与雪白的衣裳形成强烈甚至残酷的对比,令人动容。

桃花固然美好,但美好的花很多,李花杏花茶花都很美。中国人酷爱桃花,一定是因为桃花还有别的花所不具备的品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大诗人李白在《山中问答》中吟诵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何等的超尘出世,何等的无所牵挂。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境界中,出现任何别的花朵都不相配,李白认为只有桃花,除了桃花,没有别的花可以出场!李白总是在内心充溢着某种本质的离情别绪时想到桃花:桃花流水深千尺啊!

显然,桃花身上有一种仙气——我以为,这正是中国人,尤其是汉代以后的诗人文人们偏爱桃花的重要原因——短暂的娇艳的桃花,和长生的梦想纠缠在一起,与道教文化交叉在一起,形成一道中国独有的带着仙风道骨的桃色风景。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书法家兼诗人张旭《桃花溪》也是仙气十足:“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西王母、刘郎和阮郎

桃花的仙气,当然与那个神秘的西王母有关。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穆天子与西王母的故事有必要给予重新认识和定位。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文化框架下,穆天子与西王母的故事,更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穆天子与西王母的见面,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层面上的出使西域,并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下基础。西王母的蟠桃,可不是一般人能吃上的。要吃上西王母的蟠桃,你至少得活过九千岁才行。那桃子要等三千年才开花,再等三千年结果,还要等三千年才成熟呢。

桃花的仙气,还与另外两个男人相关。东汉时代,曾经有两个世上最幸运的男人,刘郎和阮郎,出没于深谷悬崖的采药人。有一天两人相约来到天台山,听别人说那儿有很多绝世灵草,可是两人寻了大半天也没有寻到一株妙药,弄得口干舌燥头晕目眩。正待两人绝望之际,便遇见了一件意外之事:一条清澈的溪流出现在面前,在溪水边还有一棵结着果实的桃树!不仅如此,令后世无数男人魂牵梦惹的大好事也居然被两人给撞上了:两人狂吃了桃子猛饮了溪水之后,抬起头来,两位仙女正盈盈站在他们的面前呢!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两人与仙女相爱成婚,燕尔半年有余,不觉想念家人,可等两人出得山来,早已世事沧桑,因为尘世的时间已逝去三百多年了。这事儿让后来的很多人,尤其男性诗人们产生幻想和忧伤。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玉楼春》中就写到:“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周邦彦怀念情人的时候,就想起了这个古老的艳遇故事,怀念总是后悔的孪生姐妹,所以周邦彦想她的时候就后悔没有在桃溪多留几日,以致今日一切已如秋藕,藕已断,丝亦早绝。重来旧地,赤阑桥依然发着暗红的光彩,而触目惊心的是满目黄叶飞舞,秋色凝重得让人窒息。

桃花源与玄都观

说到桃花的仙气,怎么能忘记陶渊明呢!没有他的《桃花源记》,中国的仙桃花必将失色。陶渊明的世界,就是桃花的世界,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梦想乌托邦,理想的桃花源,除了桃花,还是桃花。所以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庆全庵桃花》中,希望回到陶渊明的世界:“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除了谢枋得做着这样的梦,几乎陶渊明之后的所有诗人,都曾做过样的梦。

明代大画家唐寅在《桃花庵诗》中,把桃花的仙气写得淋漓尽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当然,桃花除了仙气之外,还有别的气息,因李香君血溅桃花而有了几分骨气,英雄气。有时也有一些沉重之气,悲伤之气。

诗人刘禹锡在经历长达十年贬谪生涯后,自朗州(湖南常德)返回长安时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罕见地在桃树桃花中蕴藏着愤怒与讥讽,结果,灿烂的花儿,让诗人再次尝尽苦头:远贬至连州刺史,一贬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后,诗人重返长安,当然忘不了要再来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并引》)

事实上,经过十四年的磨炼和煎熬,诗人刘禹锡内心深处早已释然,至少他已经原谅了桃树和桃花。桃花是美好的,即使是敌人或对手种植的,也一样是美好的。

宋代诗人朱淑真在《窗西桃花盛开》中,从中翻出新意:“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能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我觉得朱淑真用意良苦,她以一颗女性温暖之心,为桃花正名,我们不要责怪桃花,桃花永远是无辜的。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陈洋洋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