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评论>正文

女德班为啥总能开起来?

2017-12-06 08:24 | 人民日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首先,用传统文化对“女德”进行包装,使其获得正义性。“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都成了宣扬“女德”的“金字招牌”。“学习传统文化”“遵循古礼”的大帽子一扣,不由得你不信。

图文无关

这种宣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等陈词滥调的“女德班”,本不值一驳,也不堪一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广东、山东、河北等地时常有类似的“女德专家”和“女德培训”冒头,如丝如缕,未曾断绝。这不禁让人疑惑,如此腐朽和矮化女性的“女德班”为啥总能开起来?为啥总有人信呢?

且让我们看看其中的骗术。

首先,用传统文化对“女德”进行包装,使其获得正义性。“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都成了宣扬“女德”的“金字招牌”。“学习传统文化”“遵循古礼”的大帽子一扣,不由得你不信。

然后是举大棒吓唬。在这些“讲师”口中,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出轨的男性、破碎的家庭,甚至越来越多女性患病、得癌,都是源于不遵守“女德”。社会很危险、女性更危险。

“大棒”之后还有“胡萝卜”。“女德班”画出一张丈夫忠心、家庭和睦的大饼,信“女德”,好处多。在这样的愿景诱惑下,一些本就不太重视自己权益的女性,容易默认男性强势是现实,愿为所谓的“好结果”自动降格、放弃自己的权益。一部分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女性,也能从中找到解释用以自我安慰,产生“理应如此”的认知偏差。

说到底,女性的自我矮化与降格并不能带来实质意义上的家庭和睦、稳定,也换不来丈夫的忠贞,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有害无益。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来说,哪怕打着“免费听课”的幌子,办班者也多会以“住宿费”“运营费”等为由骗取钱财。更重要的是,宣扬这样的“女德”,败坏了社会风气,贻害深远。

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权益保护是长期事业,不可一日偏废,对这样害人害己还非法经营的“女德班”理应大胆揭露、坚决铲除。除此之外,还得谨防“女德”披上马甲变相地渗入我们的生活。(周珊珊)

相关阅读:“女德大师”的朋友圈

据城报报道,“丁璇大师”消停了一阵子后,“女德班”又出现在了辽宁抚顺,内容设计异常“丰富”:如何让妻子学会做家务?如何赢得丈夫的心?丈夫如何赢得妻子的尊重?

学校的校长康金胜自述曾经当过黑帮大哥,受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后改邪归正,办学校全心全意弘扬传统文化,那些培训班,据说都是免费的。听起来,这个故事很传奇,很励志。

康的演讲出自“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活动方2008年开始组织全国巡回演讲。这个论坛的嘉宾团队听起来颇有阵仗:自称著名演员、企业家、记者、医生等等。演讲的基本套路是,反思过去犯的错误,感激“传统文化”拯救了他们的人生、家庭。

有个癌症患者分享了“康复药方”:忏悔自己做过的错事,给父母磕头、连洗三天脚;女演员早年感情生活坎坷,数次堕胎,所有的伤害都被总结为自己“不要脸”、罪有应得……

这些以“女德大师”或“传统文化布道者”姿态出现的人,俨然聚成了一个朋友圈,以“因果报应”为接头暗号。这些人拉个微信群,群名大概可以叫“崇尚迷信,反对科学,鄙视常识,抛弃法治”。

这两年,“女德班”之类的新闻一冒头,就会被群起而攻之,但人们对糟粕的抵制,仿佛打地鼠一般,这边刚下去,那边又冒头。而且那些鼓吹者、信奉者,似乎也不尽是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没念过几天书、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在贫苦生活中挣扎的人们。

但“女德班”们的拥趸,在精神上未曾独立过。当痛苦和迷茫袭来时,他们毫无办法。裹着“传统文化”外衣的歪理邪说是以速效药的面目出现的。他们教人顺从,教唆人心甘情愿成为生活的奴隶。这比和命运抗争可容易多了。

更可怕的是,不管是追随者还是“布道者”,他们似乎都挺真诚的。尽管某些“老师”会打着弘扬传统的旗号做生意,但在不停的洗脑和被洗脑之中,他们仿佛真的相信,那一套“理论”能指引人们摒弃一切“恶习”,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宣传片里,花了不少笔墨叙述学员们的“劳动”:男学员种地,女学员做唐装。有没有男耕女织的即视感?一座初级版的乌托邦若隐若现。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