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迪(Andrew H. Plaks), 著名汉学家,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教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叙事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等。代表著作有《<红楼梦>中的原型与寓意》、《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国叙事学》(本书用中文撰写)、《<红楼梦>批语偏全》等。如今他在希伯来大学一方面致力于将犹太经典《塔木德》转译为汉语,另一方面则将中国古代典籍如《红楼梦》转译为希伯来语,为中犹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提起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这位曾经被钱锺书称作是美国明清文学的研究者“公推为同辈中最卓越的学者”,有的读者或许会感到陌生。也有的读者比较熟悉,读过他的那本《中国叙事学》——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并进一步阐明了它与世界其他各国叙事文学的关联。
虽然《中国叙事学》中也有小部分章节提及了《红楼梦》,但浦安迪的成名之作是一部红学研究著作,即他的博士论文《<红楼梦>中的原型与寓意》,1976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风靡一时,影响颇大,一举奠定了浦安迪在海外红学界的地位。周汝昌对它给予了首肯,钱锺书也曾向国内学者引介过此书,认为它的研究角度新颖独特,相当有学术价值,而且“它表示中国文学研究已不复是闭关自守的‘汉学’,而是和美国对世界文学的普遍研究通了气,发生了联系,中国文学作品也不仅是专家的研究对象,而逐渐可以和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品成为一般人的文化修养了”。只不过,在四十多年间,该书的中译本一直没有问世,令不少读者引以为憾。
近日,《<红楼梦>中的原型与寓意》中译本首次出版,填补了这一长久的缺憾。虽然这本书成书于四十多年前,但浦安迪从未间断过对《红楼梦》的研究,随便拎出一个章节或者一句对话,他甚至都还能说出其所在章回,如今更开始致力于《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并称翻译《红楼梦》令他觉得“非常快乐”——若不是十分的钟爱,也许难至如斯境界。
尽管已是一位博通中国文化的学者,浦安迪始终保持着十足的谦逊和谨慎,称自己为“外邦人”,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恐仍有颇多不如初学小儿之处”,以外国学术界的眼光来治中国文学遗产,以期“略补国内学者和读者的看法”。在众多文学奇珍中,浦安迪独对《红楼梦》的特加青睐佐证了该书的魅力。透过一名“外邦人”的眼睛,身为中国读者的我们也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故园重游”的机会,得以欣赏大观红楼中那些可能被忽略了的景致。
他领会的首先是中华文化
浦安迪开始着力于阅读《红楼梦》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学习汉语期间。那时,凡是立志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学子,“均视《红楼梦》为非攀登不可的珠峰,不顾语言能力、人生经验的不足,而急于投身到这一险峻的挑战中”。幸而,当时的台大国文系有几位“饱学老人”,浦安迪得以坐在他们的脚下,“一句一句细读《红楼梦》的原文,慢慢熟悉该书独特的多层文艺内涵”。
《<红楼梦>中的原型与寓意》中的“原型”并不是要揭示人物的本来面目,也非指代《红楼梦》一书的初稿或抄本的原型,而是一种特定的学术用语,取自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用来表达蕴含在某种文化表现里的内在思维模型”;同样,“寓意”指的也是一种特定的修辞手法,西方文学常用此语来阐释某些古典作品里隐秘着另一层思想内容。
虽然浦安迪运用的是西方理论,免不了令人产生方枘圆凿问题的担忧,但乐黛云教授如此总结道:“他绝不将某种分析模式强加于中国文学,而是将中国文学置于非常丰富的世界文学发展脉络之中,从多种角度加以欣赏和分析,因而能开辟出许多新的视域和趣味。”
周汝昌对此书的“文化立意”也十分看重,他曾说,浦安迪对《红楼梦》看见的不只是文学的“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他从中领会的首先是中国文化,意在结合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来探索它的根本点,在研究方法上抓住了“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周汝昌还曾在自传里记叙过和浦安迪1987年在美国的交往:“忽有学友浦安迪教授函邀,要我到普林斯顿大学去讲《红》(《红楼梦》),这是美国数一数二、几乎压倒哈佛的名校,我却愿意去看看,于是商量讲什么题目,浦先生喜欢听我讲《红楼》的结构学……”文末赋诗曰:“夏唐名士亦鸿儒,浦氏华文能著书。天下奇才何可记,为《红》不碍笔殊途。”这里赞赏了浦安迪对汉语、中华文化的精通。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