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0月7日电(记者闵捷、张雅诗)6日晚上8点半,在香港播出的《延禧攻略》迎来大结局。在为期两个月的播出期间,这部70集的清宫剧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追捧。“看《延禧攻略》了吗?”一度成为人们见面的问候语,进而成为茶楼、聚会、办公室的热门话题,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和介绍演员造型等的文章几乎每天都在媒体上出现。
香港观众在看完大结局后纷纷在社交平台留言,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而《延禧攻略》在香港热播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层原因和幕后不为人知的付出?记者深入台前幕后探访究竟。
收视创新高,究竟什么最吸引香港观众?
过去两个月,港人赵太太每晚8点半必定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延禧攻略》,她形容这是“每天最享受的时刻。”为了不错过任何一集,任职行政秘书的赵太太每天都会赶快完成工作,争取准时下班。就算是家庭活动也要“让路”,她早前安排中秋节家庭聚餐时,特意提早在6点开饭,并再三叮嘱家人不要迟到,免得耽误看剧。
根据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最新公布的数据,翡翠台播放《延禧攻略》结局篇之前的倒数第三周,各播放平台的总平均收视为35.6点。这部剧在香港不仅有口碑,而且收视理想,反映了观众对它的支持。
TVB副总经理杜之克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由内地拍摄制作的《延禧攻略》,其硬件、美术、人物的设定,都是以前宫廷剧没有过的,这是非常大的卖点,因此立刻就决定要放在黄金档播出。为了更好地向香港观众呈现这部剧,TVB在约20天的时间里,紧锣密鼓地制作粤语版的配音,并另外创作了片头和片尾两首港版主题曲,目的是让香港观众更容易接受。
除了佘诗曼,《延禧攻略》里几乎没有一张港人熟悉的面孔,结果却广受欢迎。杜之克认为,《延禧攻略》是宫廷情感戏,又多有“反套路”的人物性格设定和情节设置,这是其最吸引香港观众的原因。
杜之克说,作为爱情故事,《延禧攻略》做得非常彻底,像魏璎珞和富察·傅恒,就是不可能的爱情,但非常凄美。而乾隆的形象既有高大的一面,又有“小男人”的一面,很多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另外,就是在宫廷斗争中矛盾处理的“爽”,无论多大的难题,都在一集到两集之内解决,与以往主角忍辱负重的剧情非常不同。
“大家都在说《延禧攻略》,不看的话就跟人家搭不上嘴。”从事文职工作的陈女士说,为了与身边的亲友“同步”,自己还特意把错过了的集数追回来。
主演受邀中秋来港,观众热情爆棚
香港网民对《延禧攻略》的讨论及分析近期一直占据社交网站大幅版面,大结局播出的当晚,网民纷纷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很舍不得!”有的观众更迫不及待地想再看主演吴谨言、许凯等的演出,很快有人回应说,有他们主演的《朝歌》可追。
内地电视剧如此风靡香港,这是连《延禧攻略》的主要演员们都没有想到的,以至于中秋前夕当他们出现在香港机场时,面对数百位热情的香港观众自发前来接机大感意外,直呼“没想到”。
8月底,《延禧攻略》主要演员吴谨言、许凯、秦岚和苏青应TVB之邀来港参与宣传,与大批“剧迷”互动,场面热闹欢乐。TVB上一次邀请内地剧的演员来港已是3年前的事了,而当时的声势也不及这次《延禧攻略》来得热烈。电视台还特别安排了“延禧南巡”的晚会节目,主要演员与观众现场互动,反响热烈。
香港不少剧评文章和报道均有论及《延禧攻略》女主角的“腹黑”,颠覆了女主角向来楚楚可怜的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片名中“攻略”一词,更像是时下的游戏用语,让观众见证女主角如何关关难过关关过。
除了人物性格独特,这部剧在布景、服饰、化妆等方面都经过精心考究。有资深影视制作人指出,从《延禧攻略》可看到内地剧在制作方面越来越认真,例如色调处理十分讲究,整个画面让人看得很舒服。
两地电视业交流互动日渐频密
此次《延禧攻略》的火爆,让人想到十多年前的港剧《金枝欲孽》,当时在香港和内地均大获好评。杜之克表示,《金枝欲孽》对内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在制作上已经落后,但在剧本、人性的刻画上,还是非常高明、有特点,能打动人心。
内地剧在香港走红,其实许多年前已出现过。像上世纪90年代的《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等,在香港都是深入民心的作品。由于都是古装戏,减少了两地现代文化差异带来的违和感。
近年来TVB差不多每年都会购买几部内地电视剧,目标是把最主要的几个作品拿到手,例如《甄嬛传》《天盛长歌》《延禧攻略》等。
杜之克透露,TVB正在筹备拍摄的一些电视剧,主角是在内地发展事业的香港人,因此故事有很大的部分在内地发生。他认为,香港和内地是在一个文化氛围里面,而随着两地人员交流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港剧将会包含内地元素。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