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南京邮电大学的崔孟杰最近在张罗着找房,这位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签了全球安防领域NO.1的海康威视南京分公司,再过几天,他将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人。
因为对南邮三牌楼校区周围非常熟悉,他和朋友在学校附近合租了一个小套,2300元一个月,去掉南京市给的房补600元,分摊下来,他每个月只要付550元。崔孟杰对这样的结果比较满意。
崔孟杰来自山西,是名孤儿,靠着叔叔的资助上了大学。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做事特别认真,是辅导员和学院对他的评价。在去年学校第一次秋季招聘会上,他就成功拿到了Offer。
那是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子公司,岗位是信息服务培训,薪资待遇也不错,唯一让崔孟杰有点不满意的是工作地点在杭州。“在南京生活了4年,有感情了,况且朋友圈都在南京。”崔孟杰说,今年初,南京出台大学毕业生租房补贴等新政后,更坚定了他回南京就业的念头。正巧赶上海康威视南京分公司招人,他如愿以偿。
从去年开始,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城市陆续出台了送户口、送房补、送房租等一系列吸引大学生落户的政策,今年3月以来,力求控制人口规模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出台针对高端和相关产业的人才引进办法。不经意间,一场吸引人才的竞争已经在全国打响,已蔓延至20多个城市。
“各地的人才政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多多少少会有些影响。武汉、长沙等地的政策对于周边地区大学生的吸引力应该还是挺大的。”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处处长闵光琛说,西安零门槛入户,在今年前3个月“抢”入21万人,逼近2017年全年25.7万人的战果; 武汉是2017年初推出的引才政策,40岁以下大专、本科全要,硕博不限年龄都收,年薪给保底,大学生买房、租房全8折,到2017年底,落户大学生暴增30万。
东南大学就业办主任王玲艳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专业,一是目标地域。就目标地域而言,大部分学生要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要么选择离家近的地区,要么两者兼顾。比如湖北、湖南籍的大学生,原本打算在外省就业的,现在可能会考虑回家。
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籍贯湖北黄石的徐梓辉就是如此。父母希望他就业离家近一点,去年武汉出台了引才政策后,他一直在关注,“买房可以打折、有实力的大公司也不少。”徐梓辉说,这个毕业季,他的简历基本全部投到了武汉,成功收到了一家通讯公司的录用通知。
再过20天,今年南京各高校毕业生第一次派遣的数据就会出炉,届时毕业生的去向会更加清晰。不过,目前各校普遍的感受是,其他城市的抢人政策对南京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并不大。
以东大为例,该校2017届毕业生共有9000余名,其中34%来自江苏,12%来自安徽,7%来自河南,7%来自山东;毕业生59%选择留在江苏,8.9%去上海、6%去浙江、6%去广东、3%去北京,前往湖北的为1.23%、陕西的为0.66%、湖南的为0.5%,“如果老家不在那些城市,一般也不会仅仅因为房补等这些政策而去投奔。”王玲艳说。
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事务部副部长张涛的感受相同。该校每年有6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一半以上籍贯江苏,按照往年的数据,该校今年大约有40%的学生留在南京,30%的学生去向苏锡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许爱华、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子超也表示,从目前的就业数据看,留在南京的学生还是绝对的大头,大概占了30%?40%。南京晓庄学院留在南京就业的毕业生今年预计突破50%。
记者了解到,“宁聚计划”推出以来,“磁石”效应明显。截至5月下旬,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人数9.5万人,同比增长31.4%。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