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厉害了!这两人获得201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01-09 10:17 | 北京晨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王泽山于1935年在吉林出生,成长于战火纷飞的混乱时代,亲眼目睹祖国遭受的屈辱和侵略者的罪行,年幼的王泽山心中便已埋下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种子。国家富强,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

图文无关

火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 贡献堪称“中国的诺贝尔”

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中国的诺贝尔”。

选择冷门火炸药专业

王泽山于1935年在吉林出生,成长于战火纷飞的混乱时代,亲眼目睹祖国遭受的屈辱和侵略者的罪行,年幼的王泽山心中便已埋下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种子。国家富强,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高中毕业时,想为祖国和平发展做贡献的王泽山,毅然选择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冷门专业“火炸药”。

对于许多人来说,火炸药专业既枯燥又危险,但王泽山却不怀疑自己的选择,表示只要肯钻研,一样大有作为。王泽山认为,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如若没有火炸药,许多武器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让火炮射程提高20%

从大学开始研究火炸药至今,王泽山把62年的岁月都献给了火炸药。

在与火炸药相处的岁月里,王泽山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将有重大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品”,变成了20多种畅销国内外的军民用产品,获得1992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颁发给王泽山,表彰他在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上的贡献。

在含能材料低温感技术研究中,他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并解决了长期贮存的问题,2017年,凭着在含能材料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王泽山第三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他也因此被誉为科学界的“三冠王”。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世界性难题,虽经多年研究,但至今国际上未能完全解决其中的核心问题。

彼时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20多年的钻研,他独创补偿装药理论和技术,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发明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

心态如同一个年轻人

这位已培养出百位科研人才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心态却依然如同一个年轻人。

王泽山是火炸药的学术大家,却非常“接地气”,“为了工作方便,不给学校增添麻烦,他年近70时学习了开车,并买了一辆10万出头的经济型轿车,一直到现在都没换。”曾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的徐复铭说。

如今,80多岁高龄的王泽山,不仅可以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还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用电脑做Flash、PPT幻灯片,甚至还用手机APP买车票、订宾馆、叫出租,与学生交流也是使用微信。

病毒斗士侯云德院士 实现基因工程药物零突破

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研制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

侯云德1929年生于常州,小时候半工半读,养过鸡摆过摊,仍成绩优异。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侯云德着手开始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研究。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国内首次分离出I、Ⅱ、IV型三种副流感病毒,首先发现了I型副流感病毒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性,阐明了1962~1964年间北京地区呼吸道主要病毒的流行情况。

在落后于国外的情况下,侯云德一边查找文献学习,一边自己摸索着实践。为更好掌握基因工程技术,侯云德利用去国外开会、考察的机会,前往实验室做实验,回国后进行改进和创新。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终于在1982年的夏天,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虽然与国外相比,成果的研制时间晚了,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药物更适应国人体质,副作用更小。

降低重大传染疾病死亡率

如今,侯云德研制的药物,已经应用于数以万计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他的药物研制成果,还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

这位硕果累累的院士,耄耋之年依然在为我国感染病监测和预防领域默默奉献。身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技术总师,侯云德经常为一线科研人员出谋划策,提供专业支持。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存在着不小危险,每当重大疫情来临时,侯云德依然是守在火山口上的角色,需要准确把握疫情走向,提出最佳应对解决方案。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顶层设计了2008年-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为我国建立起了一道阻击传染病的防线。

2016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开始的这一专项,收效斐然,艾滋病年病死率从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症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结核分枝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内。这些成果的背后都有侯云德默默付出的身影。

建立传染病防控网络体系

不仅如此,得益于重大传染病防治这道阻击防线,我国还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2009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凭借此成就,侯云德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152种已知病毒、147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