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小学生10小时睡眠成奢求!是什么劫走了孩子的睡眠时间?

2017-12-27 10:48 | 钱江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教育部再次明确“家校配合保证小学生每天睡10小时,初中生9小时”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这几乎是一种奢求,多数家长表示难以实现。

新华社发

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其中再次明确“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

“10个小时,我算算,那岂不是9点钟睡,7点钟起床,这怎么可能,女儿能在10点前睡就很不错了。”“我们也达不到,儿子六年级了,小升初,压力大,作业多,再稍微磨叽下,就睡晚了。”......

周日下午4点,在杭州某培训机构休息区,正在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们聊起教育部的这一标准要求,现场10几个爸爸妈妈,都是小学六年级家长,没有一个人觉得能达到这个要求。

钱报记者在多所学校以及家长群中调查了解,小学低年级段睡眠时间尚好,但很早就开始各种兴趣班的学生也难保证;而小学高年级段以及初中生能达到教育部要求睡眠时间的极少。

是什么劫走了孩子的睡眠时间?辅导班多、作业多、做事磨蹭、家长的焦虑,这是多位父母总结的共同原因。

调查: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是普遍现象

晚上8点20分,在杭州某民办中学门口,已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这一天学校刚公布了最新的月考成绩,这当然成为家长们讨论的主题。

冬日的夜晚气温很低,搓搓手取个暖,两个熟识的妈妈彼此拿出了手机,认真研究学校发的成绩短信。“我们这次科学有进步,英语差了点,你们呢?”“我们语文这次没考好。” “看来,晚上回家后还是得再加强下,还好是走读,学习时间能再挤出点。”

在这个时候,记者上前问孩子的睡眠时间,答案显然在预料之中。“我儿子一般10点半睡觉,早上6点半前起床,满打满算,8个小时。我觉得班上的情况都差不多吧,住宿生可能睡得早一些,走读的回家有时吃点东西、再做点作业什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位妈妈表示。

记者还在现场发了10张小问卷,关于“你的孩子是否能睡足9个小时”的问题,10人回答全是不能;睡觉时间7人选了10点半,有3人选10点,起床时间集中在6点到6点半之间;“初中基本都要在7点10分左右到校,不能起太晚。”一位爸爸解释。关于“哪个时间段明显感觉孩子睡觉时间不够了”的问题,家长选的都是初一,“上了初中,你会觉得小学时的作业真少啊。”一位妈妈开玩笑道。

与初中生相比,要求要睡10个小时的小学生情况又怎么样呢?记者向多所学校的家长进行了解,结果显示小学三年级以前,如果家长稍微注意,9点钟上床睡觉还是可以的,个别动作较慢及兴趣班较多者除外;但到了高年级段,尤其是五、六年级,多数家长表示能睡到9个小时已经非常不错,在记者采访的约五十名家长中,有38人表示10点钟睡觉,6点半起床是常态,12人表示能在9点半左右入睡。

此外,全国的相关数据调查也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睡眠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且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全国8个城市进行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睡眠不足(少于9小时)的比例为38.0%,城市儿童睡眠问题的患病率高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者所占比例更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曾发布调查数据:“2005年-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

追问:是什么劫走了孩子的睡眠时间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劫走了孩子的睡眠时间?”

“这个‘劫’字用得好,还真是被劫走了。”在培训机构休息区,现场10几位爸妈展开了讨论。

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上,“作业”两个字是高频词,家长表示,这作业不仅仅是学校作业,更多是指课外作业。

“报了辅导班总要做点作业吧,否则单凭只是每周去上次课怎么会有效果?每天总要抽点时间做几道数学题吧,也总要抽出点时间背背英语吧,我这才给女儿报了两门课,我不知道那些语数英科都报辅导班的家庭,这时间怎么够分配,我无法想象。这需要一点时间那需要一点时间,一个小时不就没了。”一位家有六年级女儿妈妈的话引发共鸣。

“提起作业,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说不完的梗吧,近日有个调查报告不是说了吗,陪写作业已成为亲子关系的一大杀手,甚至成为降低家庭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对我来说不是‘原因之一’而是‘原因之首’,一陪儿子作业, 我的坏脾气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位妈妈说的调查是指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近日发布的《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该平台称,过去3年时间,我国中小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由3.03小时降低为2.82小时。即便如此,这个数据仍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

其次,孩子动作慢,做事磨蹭也是让父母们提起来就心焦的梗。“坦白说,如果提高点效率,作业时间也是能省出不少的,但孩子就是磨。”一位爸爸问,“你说现在的孩子这么聪明,他们会不会觉得做完一样作业家长会再布置一样,就索性在那拖着啊。”“我们儿子现在做作业都是房门一锁,不让我在边上,只好给他规定时间,做好出来,但往往孩子要求的时间都会长一点。”

“我是掐着10点的点盯女儿睡觉的,为此还制定了奖励措施,能在10点前上床就奖5块,女儿比以前快一些了,一周也能有两三次获奖了。”雨妈表示,现在再不抓孩子的效率,到了初中可就惨了。

再次,家长们也坦承,现在整个家庭的作息都推迟了,孩子也养成了晚睡的习惯。

最终,家长们还是把矛头集中到了当前的教育环境。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霸道的名校,我们都被裹挟在其中。“就说眼前吧,如果没有上民办初中的念头,我想我会让女儿早睡早起的,但是我们想上,所以,就不用说了吧。”已陪着女儿赶了多家培训中心各种考试的妈妈的话让现场沉默了。

我的睡觉时间被合谋掉了

小煜是一个很阳光的初一大男孩,小学、初中都在民办学校,成绩中上。

提及自己的睡眠时间,他算了算,“现在应该有8个小时了吧,争取10点钟能上床,早上6点15左右起床。前两个月我比较惨,刚进初中,不适应,每晚都要弄到11点。”

“我觉得我的睡觉时间都被合谋掉了。”

“合谋?什么意思?”

“不是,是我自己最近比较喜欢用这个词,我的意思是说一件又一件或大或小的事,叠加在一起,就把我的睡觉时间给合谋没了。”小煜解释。

他说自己是班干部,班级管理工作难免会占用一些时间,有时就会出现在学校没有清完作业,得回家稍微补一下;他还报了个英语班,每天有20分钟的作业,需要上传给老师的;此外回到家总有些个人的事吧。“在校时间是固定的,那只有在家时间是可以调整的了,只不过调整的结果往往就变成了压榨,压榨休息时间。”

停掉儿子的游泳课,加报一个语文班,又在一周前找了位数学老师,想一对一补补课。“我的头都快大了,小升初的火都烧到屁股了,着急焦虑,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都不记得已经多久没带儿子爬爬山打打球了。”说这话的是一个家有六年级儿子的妈妈,她坦承,自己做不到淡定。

“你说怎么淡定,我也明白症结所在,可总想努力一把上个民办初中,再上个好高中吧,孩子成长不可能重来一遍,赌不起,所以像我这样不淡定的家长,就只有在这种没有最焦虑只有更焦虑的现实中挣扎了。”

城市孩子生活方式健康吗?

1.饮食与营养趋向健康

与2004年相比,上学日,城市少年儿童在家吃饭减少,在学校吃饭增多。数据显示,一日三餐在家吃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家吃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减少了14.3个百分点、7.4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少年儿童一日三餐在学校吃增多,在学校吃早餐、午餐、晚饭分别增加了3.9个百分点、6.9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路边摊吃早餐的比例增加了4.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在休息日,少年儿童在家吃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分别增加0.5个百分点、8.5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休息日在餐馆吃饭则有所减少。

与2004年相比,经常吃零食的城市少年儿童比例下降。数据显示,经常吃零食的城市少年儿童由56.1%减少至48.5%。

但是,与2004年相比,城市少年儿童不吃早餐的现象明显增多。数据显示,“每天吃早餐”的城市少年儿童由77.0%降至64.4%,减少12.6个百分点;而“多数时间吃”“很少吃”“从来不吃”早餐的城市少年儿童分别增加6.5、5.3和1个百分点。

2.睡眠质量整体下降

总体来看,城市少年儿童的睡眠质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与2004年相比,2016年城市少年儿童睡眠时间减少,小学生尤为突出。数据显示,城市小学生学习日睡足10小时的,2016年(21.7%)比2004年(33.4%)少11.7个百分点;双休日睡足10小时的,2016年(54.9%)比2004年(68.7%)少13.8个百分点。城市初中生学习日睡足9小时的,2016年(23.1%)与2004年(22.9%)大体持平,双休日能睡足9小时的,2016年(64.5%)比2004年(80.7%)减少16.2个百分点。

分析这种下降的原因,在2016年和2004年的调查中,城市少年儿童睡眠不充足的前五位原因都是“作业多”“写作业慢”“没什么原因就是睡不着”“学校要求到校时间早”和“夜里做梦特别多”。总体看来,当代城市少年儿童大多数选项的选择率有所增加,表明影响少年儿童睡眠的因素更加多样化。

相比2004年,2016年城市少年儿童因为上网导致睡眠不足的比例由2.8%增至13.6%,因为玩电子游戏导致睡眠不足的比例由4.1%增至10.7%,分别增加了约5倍和3倍。

3.卫生观念出现淡化

通过比对分析发现,同意“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抵抗疾病”“个人不良卫生习惯会影响全社会的健康”“人的健康应当包括心理健康”的比例,2016年(93.3%、76.8%、86.1%)分别比2004年(97.3%、79.8%、89.3%)减少4.0、3.0和3.2个百分点;不同意“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健康的标准就是没病”“卫生习惯不好不代表不文明”的比例,2016年(77.6%、53.4%、53.4%)分别比2004年(92.1%、55.7%、66.4%)减少14.5、2.3和13.0个百分点。而2016的调查显示,城乡差别较小,可见,当代少年儿童卫生观念淡化是整体特点,呈现较明显的代际特征。

城市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退步:除了不吃剩菜剩饭,2016年的调查结果(75.3%)比2004年(73.9%)高1.4个百分点之外,其余选项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与他人吃饭时使用公筷、为居室开窗通风和随身携带纸巾或手绢,2016年(43.0%、82.1%、64.6%)比2004年(62.2%、91.7%、72.3%)分别降低了19.2、9.6和7.7个百分点。

4.运动参与增多,条件有所改善

近年来,少年儿童的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看,少年儿童的运动参与有所增多,限制运动参与的时间、场地等因素有明显改善。

与2004年相比,城市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数明显增加。在城市少年儿童中,每周有3节及以上体育课的比例由2004年的46.2%增至2016年的63.7%,上升了17.5个百分点。

与2004年相比,城市少年儿童课余运动时间大幅增长。2004年城市少年儿童平时运动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8.7%,周末为29.0%,2016年平时运动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35.7%,周末为53.1%,分别较2004年上升了27个、24.1个百分点。

从主观感受来看,城市少年儿童感到运动量不足的比例由2004年的50.8%下降至2016年的48.7%,减少2.1个百分点。导致运动量不足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没有时间运动”的比例由70.0%降至53.7%,下降16.3个百分点,降幅最大;“没有合适场所”的比例由38.7%降至26.0%,下降12.7个百分点;“父母不让运动”的比例,由6.4%降至3.8%,下降2.6个百分点。这说明时代发展到今天,时间因素、场地因素虽然仍限制着少年儿童的运动参与,但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5.自由支配的娱乐时间减少

研究发现,虽然少年儿童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没时间玩的孩子越来越多,电子媒介对户外玩耍的影响增强,父母对玩的限制增多,儿童自身的休闲观念也没有明显进步。

近年来,减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规范办学行为的中心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次调查发现,感觉学习负担重的城市少年儿童有所减少。与2004年相比,感觉学习负担重的城市少年儿童由35%减至30.6%,减少了4.4个百分点。相应地,学习负担适中的由45.4%增至51.8%,增加6.4个百分点,学习负担轻的由19.6%减至17.6%,减少2个百分点。

但是,孩子们玩的时间并没有增多。数据显示,2004年调查时,有13.9%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没有随意玩的时间,到2016年,这一比例增至17.7%,上升了3.8个百分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少年儿童自由支配的娱乐时间减少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显示,从1979年到1999年,孩子每周失去12个小时的自由时间,用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时间增加了一倍,而被动的参观式休闲娱乐时间增加了5倍。

调查显示,经常或有时“为了看电视或上网,不出去玩”的城市少年儿童分别有10.8%和15.2%,而2004年调查时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2%和10.2%,也就是说,经常或有时为电子产品放弃出去玩的少年儿童增加了12.6个百分点。

6.改进少年儿童生活方式的几点建议

迈向健康中国,首先要从提升改善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提升少年儿童的健康水平抓起。

首先,父母是孩子饮食、睡眠、卫生、运动、休闲等生活习惯的第一影响源,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者和塑造者。在父母的示范和督促下,少年儿童更有可能习得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应以身作则,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累健康知识,学习健康生活技能,提升健康素养。父母应带领孩子形成健康的家庭生活制度,尤其注意每天吃早饭,规律作息,避免晚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还应经常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和其他娱乐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和休闲能力。另外,父母不仅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及时就医,还应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通过运动、休闲、发展兴趣爱好等方式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朝着健康、自信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是对少年儿童及相关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有效策略。强化学校健康教育,需从更新观念入手。学校健康教育应着力建立多样化的综合性健康计划,健全学校健康教育服务系统,从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学校体育环境改善、学生营养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促进多元化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改进。要将学校健康教育融入多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学校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与各学科课程有效联系的内容和方法,并设计成可操作的课程包。学校健康教育还应着力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健康教育,增进家庭和学校在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

再次,宣传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是政府的优先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卫生计生部门要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推广健康支持性工具,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活动。体育部门要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提供健身指导,弘扬健康文化,携手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培养运动康复医生、健康指导师等相关人才,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医疗体检有机结合,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社区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空间,要重点加强健康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休闲娱乐场所建设,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最后,健康教育的长期效果关键是靠少年儿童的主体自觉。健康教育应将激励少年儿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强化少年儿童在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转变少年儿童的意识和行为,使其建立起科学的健康价值观,并养成一种对个人有益、对家庭负责并为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来源:光明日报)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