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国家公祭日侧记:这一天的哀思是为了啥?祈福和平

2017-12-14 07:58 | 中国青年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王熙元是南京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刚到南京不到半年。早上5点半,他就出发了,和同学带着白色花束专程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和悼念遇难者。

这一天的哀思都是为了祈福和平

——国家公祭日侧记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

2014年,我国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是第四次国家公祭。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正式开始。

人们来到南京,祭奠死难者,表达哀思,祈福和平。

只为表达哀思

王熙元是南京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刚到南京不到半年。早上5点半,他就出发了,和同学带着白色花束专程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和悼念遇难者。

上午7时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

“之前还没有来过这里,今天正好趁这个特殊的日子,参观一下纪念馆,了解历史。”当得知纪念馆周边将实行分时段警戒,自己不能进入纪念馆时,王熙元和同学有些失望,“我们还是站在外面观看吧,也算是参与这次祭奠活动了。”

有人比他们住得更远,却来得更早。

安徽省马鞍山市的朱太富已经81岁了,他和73岁的老伴陶奶奶今天凌晨4点就到了集会广场。因为喉咙问题,朱太富不能正常说话,但是提起南京大屠杀惨案,他激动地一把抓掉了自己的帽子。他们曾进纪念馆内参观,其中有一处展位让二老印象深刻。“遍地的白骨啊,你说谁看了不难受?”

胡杨早在3天前就来到了南京,他是山东的一位小老板,打算观看这次纪念活动。“很早就在历史书中知道了南京大屠杀,但还想专门过来看看,可以有更真切的感受。”

初冬清晨,南京城的气温低至2摄氏度。晨光熹微中鲜红的国旗伴随《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又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缓缓降下,以国家的名义下半旗致哀。人们全体肃立行注目礼,缅怀同胞、祈愿和平。

站在纪念馆外的人群中,王熙元心情沉重。由于课程安排比较紧凑,王熙元和同学在短暂的停留之后还要赶回学校上课,他说:“回顾那段历史是让人伤心和悲愤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共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记忆从未被抹去

干枯发黄的爬山虎沿着城墙上的斑驳石砖攀援,悲戚的背景音乐在空气中萦绕。今天上午,在南京武定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从各地赶来的群众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悼念活动。

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划破了南京城上空。来往的车辆纷纷停在原地,鸣起喇叭。行人也在寒风中驻足,低头默哀。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80年前的那场浩劫,从来没有在南京人的记忆里被抹去。

来自南京市秦淮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小西湖小学的学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依次献上花束,并向纪念碑鞠躬致哀。

一位名叫王秀花的老人由于情绪激动,跪在冰凉的地上失声痛哭,献花的队伍也一度中断,在场的民众无不为之动容。

祖籍山东的王秀花今年已经81岁了,她的祖父和父亲都在老家被日军杀害,她在18岁时随军来到了南京并在此定居。

“祖父和父亲的尸骨早就找不到了,哪有地方可以祭奠啊,只能自己在树下哭。”今天,她来到正觉寺丛葬地纪念碑,告慰家人的在天之灵。

在上新河丛葬地,湖南义商昌开运(自发掩埋大屠杀死难者)的后代昌玉麟也来到现场。

昌玉麟讲述了父亲昌开运曾和其他木工一同埋葬了8900多具遇难者遗体的往事,每年临近公祭日他“心情都会很沉重”,并会到丛葬地悼念逝者。

在北极阁丛葬地,北京东路小学的少先队员饱含深情地朗诵《历史的显示屏》,社会各界人士则自发前往献花默哀。86岁高龄的胡祥林老人早早就来了,他是东南大学的退休教师,每天清晨都会到北极阁公园锻炼,每次经过丛葬地纪念碑都要停下来为死难同胞默哀。老人激动地说:“我最深的记忆就是跟着父母一起逃难,那个时候看到日本人就要赶紧跑。”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老师带领学生来了,他们制作了一幅地图,这张地图上标注了数十个侵华日军屠杀同胞集中地。胡卓然说:“我们今天看到这里的大街小巷虽然是繁华闹市,但在80年前,这里到处都是遇难同胞的尸骨。”

张秉忠老人认真地拍下悼念仪式活动的准备场景。老人介绍说,他是从江苏江阴赶来参加悼念活动的,每年他都会来南京参加纪念活动,此前他已经去了17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场所了。

志愿者朱敏说:“公祭日悼念活动能够对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起到警醒作用,因为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今天,南京大学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举行了公祭仪式,一批留学生也受邀参加了仪式。韩国姑娘姜哈娜就是其中一员。她是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专业大四学生,来中国以前,在教科书上学到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知识,可印象不深刻。2013年清明节,姜哈娜第一次去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8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再是书本里一个冰冷的名词,或者是电影里一段悲情画面。此后每一年,姜哈娜都会参观纪念馆,对历史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今天,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塔吉克斯坦、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同步公祭,参与公祭活动的人数超过万人。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