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电影翻拍是个坑

2017-12-08 07:56 | 新华每日电讯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吴宇森的《追捕》正在各地影院陆续下线。公映十天后,票房勉强过亿,豆瓣评分仅4.8分。吴宇森在“翻拍”的这条沟里翻了船。

韩浩月

吴宇森的《追捕》正在各地影院陆续下线。公映十天后,票房勉强过亿,豆瓣评分仅4.8分。吴宇森在“翻拍”的这条沟里翻了船。他这次的新作亮相,引起更多的讨论却是《喋血双雄》好看还是《英雄本色》好看,吴宇森,难道只属于过去已成永恒的港片黄金时代了?

记得《追捕》公映之前,着实让不少他的影迷激动了一段时间。在《赤壁》《太平轮》之后,大家觉得吴宇森回到他熟悉的题材,会如虎归山。吴宇森是一个品牌,《追捕》也是一个品牌,观众期待这两大IP能碰撞出一部好的作品。但就最终结果看,只能说事与愿违。

《追捕》的拍摄动力,更多源自吴宇森的一个愿望,在没法与高仓健实现一次银幕合作的情况下,拍摄高仓健那部已成时代痕迹的代表作,不但满足自己的夙愿,同时也能迎合那些有怀旧心理的观众。

但《追捕》的翻拍失败,恰恰也说明,“愿望”不能与“市场”相违背。记得高仓健与《追捕》的人,已经不再是主流观众。仍然着迷于在新片中“放鸽子”的吴宇森,也不再是那位“一呼百应”的导演。最重要的是,“翻拍”这种令无数创作者折翼的行为,哪怕一世英名如吴宇森者,也没法摆脱宿命。

无独有偶,在《追捕》之前,另外一部国外翻拍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也遭遇不小争议,有人觉得它翻拍的还可以,更多人认为在知晓了结局的前提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悬疑看点消失了大半。有原版在前,后世的挑战哪怕如《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样已经算拍出风格与个性的作品,都难以越过前作设置的高障碍。

在电影界,一直有“十翻九扑”的说法,十次翻拍九次“扑街”,剩下的一次,能与前作比肩,就算是很高的评价了。这些年来,翻拍超过原作的电影屈指可数,2006年马丁?斯科塞斯把港片《无间道》翻拍为《无间道风云》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所谓“超过原作”,也只能是美国观众的评价,中国观众依然偏爱原版。在豆瓣上,网友给《无间道》打了9分,而《无间道风云》只有7.2分。

比起翻拍的成功案例,翻拍成“车祸现场”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就算是电影工业高度成熟的好莱坞,在翻拍《午夜凶铃》《咒怨》《老男孩》《我的野蛮女友》等片时,也只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

翻拍是个坑,别往里面跳,虽然电影人都有这个认识,为什么还不停有人“飞蛾扑火”?分析原因,“致敬心理”算一种,如吴宇森翻拍《追捕》,“偷懒心理”也算一种,如近两年中国频繁翻拍韩国电影。

翻拍太省力气了,原作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戏剧冲突,还有成熟的剧本框架,乐意的话,把精彩的情节和台词,也大可以原样搬回来。撞上好运气,恰好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话,翻拍是能实现“投入少,盈利大”的,比如苏有朋翻拍的《嫌疑人X的献身》。

但像《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的好运气,实在不多。大多数情况下的翻拍电影,要面对观众市场的变化莫测,观众的更新换代,电影审美的微妙变化,国家之间的文化隔阂,不同环境下社会心理的区别等等……极少有人能做到,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翻拍作品。

诸多的翻拍电影,暴露了电影创作的一个秘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电影的生命在于神秘与未知。这在电影被发明出来的那个时刻就决定了,当第一批电影观众看到银幕上驶来的火车大惊失色的时候,对于故事悬念的渴求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秘愿望,驱动电影业一直繁荣至今。

想要解释这个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片仍有大量观众去捧场,因为它是新片,讲的是一个新的故事,只是讲述手段拙劣了点,但这仍然没法阻止观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一部5分新片与10分经典片之间,多数观众仍然会选择5分新片,他们会带着尝鲜心理去看新片(这种心理还包含了第一时间看完参与讨论以实现社交价值),而对于经典片,人们的态度通常是,这些经典片已经存放在互联网上,想看的话,随时都能看到。

所以,真正成功的翻拍,是需要有颠覆性的,要么颠覆原作的戏剧核心,要么颠覆原作的大结局,要让观众意识到,翻拍是在“枪毙”原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拍出更为惊天动地的故事??要是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很抱歉,就很难打动观众那颗喜新厌旧的心。

在翻拍上,吴宇森没有成功,肯尼思?布拉纳也没有成功,还有谁会愿意继续这项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工作?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