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唐僧出国留学前的成都生活

2017-12-04 21:42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一时之间,四川成了法师云集之地。于是,年仅十几岁的出家人陈祎对他那志同道合的二哥说:“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二哥听从了这句识时务的建议。

图文无关

◎林赶秋(作家)

隋朝末年,天下沸腾,东都洛阳御(代指炀帝)建的四大道场自然也供给不继,散了伙,名僧们大多西去。一时之间,四川成了法师云集之地。于是,年仅十几岁的出家人陈祎对他那志同道合的二哥说:“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二哥听从了这句识时务的建议。兄弟俩经秦岭子午谷入陕西,在南郑停留了一个多月,然后才向成都进发。

此时的成都已荟萃了诸位大德,开设了气派的法筵。由于地处盆地之中、平原之上,比起天下的饥乱来,这里无疑是一个丰饶宁静的宝地,所以四方僧侣投奔者一天比一天多,去听佛学讲座的常常都保持在数百人左右,其中自然少不了陈祎。他勤学上进,两三年间就精通了各部经典,在吴、蜀、楚三地都出了名。而他的二哥住在空慧寺里讲经,也颇有芳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陈祎刚过完了自己二十岁的生日,便在大慈寺受具足戒,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法名玄奘。随后,开始了整个夏季长达三个月的坐禅,并全面地学习戒律。

在成都繁忙而枯燥的学佛之余,玄奘也有过一次奇遇。曾见到一个病号,全身衣衫褴褛,又脏又臭不说,还长满了脓疮。玄奘却大发慈悲,将他带到了大慈寺里,并施舍了购置衣服饮食的费用。那个病号感动极了,便向玄奘传授了《心经》。

因为时常诵习,这部短短的《心经》在玄奘的取经途中还帮了他很大的忙。传说玄奘独自负笈西行,到了莫贺延碛时,只见黄沙无垠,眼前还出现了各种恶鬼,环绕前后,挥之不去,连念观音菩萨的圣名也毫不管用,就改口背出《心经》来,刚一发声,千奇百怪便踪影全消了。险情能得以化解,还真得感谢那位四川病号哩。

兴许也有寺因僧贵的缘故吧,唐玄宗才赐地千亩、房屋五百余间,扩大了大慈寺的原有规模,使其享誉泱泱大唐。而河南人陈祎之所以能成为唯识宗祖、三藏法师而“名倾中外,孰不识荆,声震公卿,咸为说项”,却与他在成都的学习生活紧密难分。可惜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只字不提这段重要的时期,而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又不多,甚至还有错漏,只好暂时根据玄奘弟子的回忆录写出这篇短文,权作引玉之砖罢了。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