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家长如何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8小时?看专家怎么说

2017-11-24 19:53 | 法制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和孩子有效沟通,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有了这种了解才能做到家校教育的一惯性。但是,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性格也有外向和内向的区别,如何让孩子自然地表达出来,家长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图文无关

近期,国内虐童事件频繁被曝出,且事发地都是在幼儿园。3岁以上的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家长怎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8小时发生了什么?

和孩子有效沟通,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有了这种了解才能做到家校教育的一惯性。但是,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性格也有外向和内向的区别,如何让孩子自然地表达出来,家长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学科学术带头人、小儿神经中心、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小儿神经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纪水表示,与孩子沟通,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1.每天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

这里强调的每天沟通是和孩子的深入沟通,不仅仅是简单地问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在幼儿园吃了什么”这些问题。

因为语言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孩子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情境来帮助孩子理解,同时尽量自然地表达出来。比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家长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可以问,当你表现特别好的时候老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如果不听话,犯了错,老师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2.不能诱导式提问

“老师有没有骂你啊?”“老师有没有打你啊?”“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啊?”这是一些家长习惯用的诱导式提问,这些诱导式提问是家长要避免的。

诱导式提问一方面会给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甚至让孩子将打、骂、欺负这些负面的词和幼儿园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容易出现孩子因为调皮,觉得好玩,而故意说是,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想了解孩子眼中的老师,家长可以和孩子就具体的事情开展对话。比如问问孩子最喜欢哪个老师,为什么?

同时,家长还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师或者幼儿园、学校的负面情绪,造成孩子对老师或者学校的不好印象,甚至对所有老师和学校都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

3.客观面对自己的孩子

有些孩子比较调皮、好动、坐不住,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因为表现不好在幼儿园被老师严厉的管教,其实,这当中有一些孩子并不是性格或者习惯不好,而是患了疾病,比如多动症或者抽动症。

现在多动症、抽动症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几乎每个班都有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明显的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表现,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诊断,不要强行打压、改变孩子。因为对于患病的孩子而言,大人强行打压或者置之不理的行为都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记者 陈斯)

相关阅读:虐童频发,要像挤脓疮那样遏乱象

上海携程亲子园曝出虐童事件后,近日来有些地方学前教育机构也被曝光存在类似问题,但11月23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传出的疑似虐童行为,再次点燃了无数网友的怒火。扎针、喂药、疑似猥亵……从幼儿园家长口中说出的这些词汇,真的就像一根根针,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目前,北京朝阳区教委和警方都已经介入调查。据钱江晚报报道,昨晚(23日),针对网曝个别幼儿园存在“虐童”现象,教育部作出回应,责成地方有关部门立即启动调查,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在这所幼儿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但虐童行为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些幼儿园老师、护工对待儿童的手段恶劣,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许多人都不禁会问:为什么虐童事件在幼儿园如此高发?很多网友也在争论,究竟哪些成因导致了虐童案的发生。有人将虐童案归结为法规不健全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幼儿园教师、护工群体收入过低、素质参差不齐所致。还有人指出,学前教育的市场不够发达,门槛过高,导致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比如从法规制度建设来说,国内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法》迟迟尚未出台,缺乏总体规划和法规约束。又比如,有人仔细计算过,在许多地方,幼儿园老师的收入水平还不如保姆等务工人员,加上幼教师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非幼师学历、缺乏幼教经验的从业人员进入,这极易造成从业人员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消极、粗暴对待工作的做法。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