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养民间之真气

2017-11-15 14:51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一老朋友发达了,邀我到他家做客。一进门,大客厅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就赫然入目——“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何永康(作家)

一老朋友发达了,邀我到他家做客。一进门,大客厅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就赫然入目——“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知我喜欢书画,便颇为自得地说是出重金请名家写的,要我给个评价。我淡淡地说好字好字,就岔开了话题。字是好字,那其他呢?不好说,但心中已然存疑了——从古到今是不是有完人姑且不论,即使有,俺们远非完人的凡人怎样“法”,“法”得了吗?不过,气倒是必须要养的,中医就很看重养气补血,养生都是从养气入手的,谓之曰:“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然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生理范畴的养气除外,在精神层面该养什么气呢?正气志气浩然之气固然要养,但最该养的是人气,养足人气才是根本,人气是做人的底气。

人气的本意是指人体的气味或气息,引申义非常宽泛,但都不是今天常用的人气指数那个“人气”。人气指数是客观的,人气则是自身的气息。当下很多人,追逐人气指数(其实是名气和利益),忽略了自身人气的集聚和修炼,结果往往是人气指数上去了,人气却越来越淡薄。

老百姓一般不说人气,而说人味。早年我下乡务农,和农民总有隔膜。一乡村教师对我说,你身上的人味和人家不同,怎么能和睦相处?我问,农民的人味是啥?他说:太阳的味道。在经过几个月日晒雨淋的艰辛劳作之后,在我身上终于有了太阳的味道之后,我和农民的人味区别就不大了,心一旦与他们接近了就成了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气息可以交叉混杂也可以互相融汇,可以互补也可以互减,像武林高手之间的较量与救助。气味相投或相斥是人们惯常的体验:和襟怀坦白的人在一起会滋生阳气,和悲观的人在一起会产生晦气,和牢骚满腹的人在一起则难免散发戾气。

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中青年都到外面打工去了,人烟稀少。一些老房子,只要有人住,哪怕是老叟孩童,年头再久也不会倒,因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对建筑有保护作用。而那些人去屋空的老房子,时间一长,再结实也会自己坍塌成断壁残垣。房子看起来是靠梁柱立起来的,其实是靠人的气息支撑的,人气养人也养物。

上世纪40年代,画家林风眠在重庆嘉陵江边的一座仓库里隐居七年。他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打扫卫生。屋里几乎没有啥陈设,仅有的一张木桌上,既有菜刀、砧板、油瓶,也有纸笔墨砚,真是生活与艺术杂处,凡俗与雅致并存。有人大惑不解。林风眠说:“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必须体验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生命活力。”林先生的作法,比起今天某些所谓的大师,舞文弄墨前必斥退左右,焚香净口,布置气场等故作神秘的做派,要朴素自然得多,人气充盈得多,其作品也就高妙得多。

人气来源于地气。

我向来敬畏前面提到的“完人”,但却说不上有多喜欢,总觉得“神气”太重而人气欠缺。一般来讲,人气相对较弱的,但神气却是十足;人气充分一些的,人情味也更浓厚。

人气是先天的元气,丢了人气也就伤了元气。因此,在气养人的同时,人也要养气,这就是古人说的“养气自守”。

养什么气?我以为最该养的是真气,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引申开来,就是养天真之气、本真之气、率真之气。一个人这样的“真气”多了,思想会单纯朴实,心境会开阔旷远,日子会有滋有味,就会有大气度大气量;一个社会这样的“真气”多了,必然会多一些正气与和气,被破坏了的风气也就会随之改观。

于是,我也想给那位朋友写一副对联——“养民间之真气,做得道之凡人”。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