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司马迁笔下卧薪尝胆二十八载的燕昭王到底是谁?

2017-10-16 09:35 | 辽沈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燕,战国七雄的燕国。王,卧薪尝胆二十八年的燕昭王。御司马,战车将领也是军纪官。他手中紧握的青铜戈就是他的身份证明,戈上刻着铭文,一共七个字,“郾王职乍御司马”。

燕王职戈

他在历史长河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姑且称之为“燕王御司马”。

燕,战国七雄的燕国。王,卧薪尝胆二十八年的燕昭王。御司马,战车将领也是军纪官。

他手中紧握的青铜戈就是他的身份证明,戈上刻着铭文,一共七个字,“郾王职乍御司马”。

这一年是公元前300年前后,他和他的战车已经碾压在了辽西的土地上,这是燕国的一次复兴之战,燕军在秦开率领下讨伐骄横一时的东胡。一战过后,始有其后的辽东郡,并筑长城,东北也正式纳入中原视角。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其实很弱,虽然是周武王伐纣后分封的大国,可几百年前被北面来劫掠的山戎差点灭掉,几十年前更是被东南的齐国占了全境。

身为一名军事贵族,“燕王御司马”很是庆幸,他活在了一位英明的王的时代。

紧握着手中的青铜戈,“燕王御司马”不时地轻喝着身后的战车军阵要保持队形齐整。他是御司马,纠察战阵秩序就是他在战场上最重要的职责。

面对彪悍骁勇的东胡人,“燕王御司马”并无怯战之心,看上去潮涌般的东胡人,在军纪严明的战车军阵前,不过是扑上礁石的浪花。

风萧萧兮,将军百战死。

二千三百年后,在辽宁省北票东官营子,燕王职戈出土。在《辽宁省博物馆藏大事记》中记载:1967年北票县东官营子出土的战国“燕王职戈”入藏馆内。

戈 中国特有的冷兵器

被 《三国演义》 熏陶多年的人们对于冷兵器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三国时代已经消失在了冷兵器的序列里。

不过若是从语言文字着手的话,我们又会发现“戈”一直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只从成语看,“大动干戈”“倒戈一击”“同室操戈”“金戈铁马”等等都算是常用词语了。

“戈”本身更是中国特有的冷兵器,最早出现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从那以后作为主要兵器一直使用了1500年。也就有了“持干戈以卫社稷”,而干戈则成了古代兵器的总称,也渐渐代指为战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时候很多贵族就选择用兵器陪葬。而目前为止,墓中青铜戈出土最多的就是燕国贵族。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里,燕国在春秋战国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似乎是给七雄凑数的,到了战国后期更是专门给赵国刷声望的,赵国一被秦国揍,就一定会去揍燕国一顿。

但是燕国确实是根正苗红的周朝姬姓子弟,开国君王还是有名的姬奭(shì)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与周公旦并为三公的召公奭。不过他愿意在朝中帮忙,于是就把他的儿子派到了封地。

这一家子被分封到苦寒的北地可是背负重大历史使命的,那就是盯紧那些商国遗老遗少,成为周朝的北部屏藩。商国底蕴极强,所以初始的燕国肯定也是尚武而有力的。因此才会在燕国的贵族墓地里挖出那么多陪葬武器,仅在1973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燕下都发掘出土了108件青铜戈。

不过在1973年出土的青铜戈上,燕国之主还是侯,所以通称为“燕君戈”。后来,眼看别人家都把周天子扔到脑后称王了,虽然是远房亲戚,燕国君主也在别国的怂恿下称王以便抱团取暖,史称“五国相王”,从此,“燕君戈”就变成了“燕王戈”。

燕王职戈 作价几何

“戈”如果配有说明书的话,上面一定会这样写:戈,可以直刺,可以横割,可以勾挑,可以抡圆了砸。把短的、一米多长是步兵用的;最长的三米多,是战车兵用的。

因为戈是一千多年间的主流兵器,所以虽然年代久远了但是存世还是不少的。专看那些正规拍卖行的,就有很多青铜戈拍卖。标的价格在几千到几万元之间。至于我们前文提到的“燕王职戈”,在某网站已过期的页面上,标价是三十万元人民币。

当然,涉及一个民族发展脉络的文物,其价值是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的,有一些文物甚至禁止出国展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中,就有戈的存在:玉戈之王——商代大玉戈。

诸多战国时期的青铜戈也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各地博物馆的珍藏。比如山西博物院的一级文物宜安戈,因戈背部有“宜安”二字而得名,为战国时赵国之物。

还有四川省博物馆馆藏的“战国虎纹铜戈”,因戈上有半浮雕虎头得名。

在湖北大冶近年出土的青铜戈同样是一级文物。考古人员称,青铜铭文戈的现世为研究湖北简称“鄂”的起源找到了钥匙。

“燕王戈”收藏最多的当属国家博物馆了,同为燕王监制的青铜戈还有“燕王戎人戈”和“燕王詈(lì)戈”等,都是1973年在易县出土之物。

而在山东齐国故都之地的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同为燕王职监制的一级文物“燕王职剑”。这把出土于齐都的青铜剑,为燕王职派乐毅攻齐这一历史事件找到了实物佐证。

三招教您辨别燕王戈真假

如何判断一把青铜戈有佐证历史的价值呢?当然首先得分辨其真假。

我们通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戈上的字。先来说一下怎么辨别“燕王职戈”一类的燕国青铜戈的真伪吧。

“燕王职戈”就是一个名字叫职的燕王监造的戈。

首先呢,其实它是“郾王”,因为战国时期燕国是写成“郾国”的。而最开始的周朝时,燕国写成匽国,匽是玄鸟的象形字。

古时候的事,细品味一下挺有意思的。玄鸟算是商国的图腾,而当时周灭商后设燕国正是为了震慑商国残余。国名都用人家的图腾名,这大概算是釜底抽薪了吧。还有一种说法是,匽的意思是皇帝隐居的地方。

至于从匽到郾,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习惯在国名或是城市名旁边加个“阝”,于是匽国就写成了郾国。所以说,如果谁现在卖的青铜戈上,铭文写的是“燕”这现代汉语,那肯定是假的。

燕王戈的特点,就是铭文都有一个基本的固定格式:燕国君名+制造意思的动词“乍”+配属对象+兵器类型。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燕王职戈上面的铭文就是“郾王职乍御司马”,意思是名义上的督造者燕王职制作给御司马用的戈。所以要是谁卖的燕王戈上缺项的话,那就离他远点。

还有呢,就是燕王戈上一共只有六位燕国君王留下名字,他们是载、脮(něi)、戎人、职、詈和喜。要是哪位看到戈上是其他的燕王,比如燕王翼德什么的,可以直接略过了。

《史记》 中引出千年谜团

辽博馆藏的“燕王职戈”通长27.2厘米,个头算是不大不小的。我们在这里不做专业性强的研究,只是从历史角度聊一下它出现的意义。这或许能帮助司马迁他老人家解决 《史记》 里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燕王职戈”的出土也算是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

《史记·燕召公世家》:“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史记·赵世家》:“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

好吧,司马迁笔下的燕昭王,一个叫太子平,一个叫公子职。多少代人都把 《史记》当成信史,于是燕昭王是谁就争论了一千多年。

一般人也就算了,但燕昭王那可是燕国历史上最大的闪光点,是勾践式的人物。勾践才忍了十年,燕昭王的毁国之痛忍了二十八年。

国家差点被灭只怪他的父亲燕王哙(kuài),一个奴隶社会中的理想主义者,就是崇拜尧舜,说啥就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外人。古人对他的评价其实也有点恨其不争,一方面,《韩非子》 《淮南子》 等著作都夸他是“行仁”的圣君,但是却又狠狠批评他眼睛不好,禅让的人有问题。

燕王哙把王位让给了相国,他亲儿子不干了,就是太子平起来造反,结果一内乱把齐国给招来了,然后燕国基本上被齐国占领了。另一个总欺负燕国的赵国一看不干了,就推出了公子职就是燕昭王,迫使齐国退兵。

后来这燕昭王卧薪尝胆二十八载,终于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了两座城。

不过一直以来,燕昭王到底是哥俩中的哪个一直都没有定论,直到燕王戈的几次出土。燕王职,公子职,文物无声却是明证。

他和司马迁写得不太一样

司马迁笔下还有一个燕昭王麾下的著名人物,就是身挂六国相印、一身都是嘴的苏秦。不过值得商榷的是,司马迁不仅把苏秦写大了几十岁(钱穆先生有考证),而且随手写了一句,“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整理后定名为 《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关于苏秦的就有16篇。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附录中有 《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一文。

新出土的这批帛书中,苏秦是公元前284年死的,死的时候也就50来岁。而司马迁提的那个燕文侯在公元前333年也就是苏秦还没出生时就死了。

苏秦一类反复无常的纵横家并不招后人待见,“唯才是举”的曹操就说了,你难道还能要求苏秦讲信用?所以人品有问题被黑也正常。

不过苏秦应该不会在意这些评价,他会说,“我,是一个间谍”。

帛书中的内容显示,苏秦一直是燕国的间谍,这与司马迁笔下“……说王(燕昭王)使齐为反间,欲以乱齐”是一致的。

苏秦的做法总结一下很简单,就是不断削弱齐国实力,然后帮着齐国四面树敌,最后燕国趁火打劫。

公元前285年,五国伐齐,燕国上将军乐毅为统帅。燕国死间苏秦在齐伐谋,骗取齐王信任,调走了齐燕边境的驻军,使得五国联军直捣黄龙。

公元前284年,苏秦身份暴露,被五马分尸于市。

5年之内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扬名天下,而苏秦“无信”之名却背负了千年。

辽西地区燕王职戈的出土让人们解开了燕昭王是谁的千古谜团,而马王堆帛书的现世,则给人另一个视角去再看历史。

文物是死的,却让历史活着。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