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留白”提升新闻写作内涵

2017-10-11 21:27 | 新闻战线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留白,作为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针对受众知识面拓宽、理解力提升等时代特点,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可以运用留白技巧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吸引力。

留白,作为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针对受众知识面拓宽、理解力提升等时代特点,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可以运用留白技巧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吸引力。

“留白”提升新闻写作内涵

张建军   张锦霖  黄桂斌

空不是空——

以“笔尽而意不尽”的留白手法,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思考空间

在一些新闻实践、特别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中,部分作者一方面仍习惯于“我说你听”、“一言堂”式的灌输,将思想完全塞给读者,将一些“大道理”充塞文中,把思想的空间填满,结果行文密不透风、思维阻滞封闭;另一方面,还常常喜欢将文章所蕴涵的思想表露无遗,说得太明白、太清楚、太完全,生怕读者读不懂、不领悟、记不牢,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减损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思想容量,无法给人以启发,令人不想看、读不下而束之高阁。

俗话说,话不能说得太满,写文章亦然。80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在《文章讲话》中就指出:“文字毕竟是力量有限的东西……与其对读者谆谆絮说,令读者生厌,不如信任读者的理解力、想象力,说得简略些,让读者有发现的欢喜。”在新闻写作中,聪明的作者往往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意义说得非常简略,不随处吐露,或隐藏起来作留白处理,在全篇文章里不露一言半句,让读者自己去思索与领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获取昭示,达到一篇文章看完,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思想体会,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越是高级的作品越是如此。

少即是多——

以“情在辞外曰隐”的留白艺术,为读者唤起意涵丰富的情感共鸣

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这一独特理念与写作中的留白艺术异曲同工。留白之处,笔墨虽少,看似空灵,实则打开了一条通向内心的渠道,让万端思绪得以流动、交汇、衍生,让读者由此动情、生情、抒情,从而触碰人心最柔软处。

人民武警报2月9日头条《“书生意气”韩国清》,记述了主人公韩国清10年军旅摸爬滚打的难忘经历,最后他以营长的身份重新回到刚入伍时的那一座老旧军营。此时此刻,韩国清心中作如何感慨、抒怎样情怀一字未提,作者只是描述了重回故地的情境,并以一句呼应开头的景物描写结束全文——“营房外,那一棵等了他许久的合欢树,正开满粉红色的小花,像刚刚点燃的一簇火。”这一簇火,不仅反映主人公燃起希望的当下心境,更呼应着初入军营的荏苒过往,也照亮了笃定前行的未来征途。过去,当下,未来,三个不同时空于此火光交汇,碰撞出强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多少回忆,多少感喟,多少希冀,尽在这短短一句话里,令人畅怀,回味悠长,这不失为“少即是多”的范例。

南宋文学家张戒在艺术风格上强调含蓄蕴藉,主张“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而反对“情意失于太详”,这与中国传统所崇尚的中和、含蓄、节制等特质不谋而合。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引《文心雕龙?隐秀》佚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其隐秀关系,即借助外显的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深刻丰富的人物情感与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达到“符采复隐,精义坚深”的审美境界。

虚中有实——

以“无画处亦妙境”的留白笔触,让读者收获情景饱满的审美体验

“虚实相生”,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在艺术创作中,虚实相互转化、相伴相生,所谓“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灵活运用留白笔触,能够让文章的情节、内容、描写等元素更为饱满传神,“无画处皆成妙境”。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阅读量也更加巨大,写作者能否主动过滤冗余信息,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获取读者注意,令文章引人入胜,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留白技巧不可或缺。比如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如果把一个人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仔仔细细写全,是一件浪费笔墨、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事实上,就连名著《红楼梦》也犯过此类错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这是描写贾宝玉面貌的句子,其中用了许多“如”“若”等比拟,且假想他嗔怒时的神态,可却显得琐碎杂乱,效果远远不如《史记》对项羽的描写“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关于面貌的话一概从略,寥寥几笔却神态俱出。江永红的新闻名作《李秋贵的“穷琢磨”》开头,与之相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身高1.82米的李秋贵,一脸黑疙瘩,两手像锉刀。”留白,是一种艺术化的浓缩,技艺高超的作者只描绘一双传神的眼睛,就能让人透过这扇“窗子”看到一个心灵。

文章留白,通常以经济的手法,用“一笔带过”的方法,让读者在虚与实之间自发弥缝事件和事件间的窟洞,以获得饱满而丰富的审美体验。这颇似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把关于场面、人物形象、人与马的亲密等特写镜头的描写,像电影中一幕幕场景一样有机组合起来,闪现在受众面前,对受众的视觉、听觉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引人入胜的作用。这种结构形式,往往是多镜头组合,内容呈跳跃状,省略一切过程的叙述和不必要的交代,紧紧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和关键性环节加以凸显和放大,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等效果,从而成为一篇完整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强的作品,这与留白的艺术手法,可谓一脉相承,殊途同归。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